第209章人只能有一种命运
邺城内,颍川士族中的辛氏兄弟和郭图亲眼见到百骑人马沿着大道直奔州牧府上,当先一个雄壮黑厮擎着符节,大声喝退沿途卫兵的场景。
或许是自知门第不高,韩馥非但没有亏待这些远来投奔的同乡士族,就姿态而言,甚至有些谄媚,令他们住在州牧府周围,以备时刻请教,是以这些人得到消息的速度并不慢。
众人见面一合计,都觉得兹事体大,不能轻易做出决断,于是立刻动身朝荀氏庄园赶去。
说是庄园,其实不过是荀氏自己出钱买下的一大排民房,再另外切了一堵墙围起来,作为全族的居所。
以荀氏的地位来讲,已经是极为寒酸的住处。
即便是这样的住处,也称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至少州牧韩馥就来得很勤快,时常劝说荀彧出仕冀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想让谁做冀州牧,谁就是冀州牧,这个道理,佐治难道还要我来教吗?”,荀彧淡淡道:“眼下卢公势单力薄,未必不愿意令那些河北人让出部分利益,谁想做官只管找卢公自荐便是,何必来撺掇我出头。”
原本劝降了韩馥,向袁绍纳投名状之后,大伙既能够在河北夺得一席之地,还能顺势加入袁本初的门下——那可是袁绍啊!
顶尖的名望,顶尖的老板,加上冀州顶尖的实力,纵观天下群雄,哪个能有这么美妙的开局?
可这位隐隐有天下士人领袖地位的年轻人却始终摆出一副无欲无求的姿态,自从来到冀州以来,不论韩馥如何延揽,荀彧始终没有松口出仕,任其再怎么苦口婆心也没有用,甚至连赠送的宅子都没有要。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换谁都得急。
以他的脾气,说这些已经是很重的话了。
颍川士族想要投奔袁本初的大有人在,只要站出来鼓动一番,未尝不能拉出自己的一票人马。
荀彧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终结这个乱世,而郭图等人,大多只为眼前的名利所扰,迫不及待地想要跳进这滩浑水里,他虽然不认可,但也不妨碍他向以前的同僚们表达祝福。
想脱离四百年的政治惯性,另起炉灶创造出属于袁氏的天命,谈何容易。
“既然如此,我等也就不叨扰文若隐居了”,郭图见荀彧依然不打算出面,拱手道:“时间紧迫,下次再来品尝佳茗。”
但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荀彧和他交好的几位当世英杰,却依然没有表明态度。
想当他荀彧的主公,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阴公恩德,某一日不敢或忘!”,郭图转过身,胸膛剧烈起伏,面有厉色,“不瞒文若,此去正是要去投袁本初,让那袁公路付出代价!”
历史上,他一直等到曹操进入东郡,击破十余万黑山贼,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证明了自己的武略,拥有了自己的基业之后,才最终做出选择,舍弃势力膨胀的袁绍前去投奔。
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荀彧打算再等等。
冀州这块大蛋糕固然美味,可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染指的,要撼动本地士族根深蒂固的地位,就要有一个足够分量的领袖代表颍川士族才行。
袁杨两家衰微,前者直接放弃效忠朝廷转型成军阀,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士人的行列,杨氏则全族跟随天子,失去了对关东士人的影响力。
送到长廊尽头,荀文若与三人道别。
其次那人最好忠于汉室,这样一来荀氏不失忠臣之名,也对得起世代受汉室的恩惠。
此刻三人通报过后,穿过长长的走廊,终于见到了此时的荀氏家主。
两袁之争无人不知,只是郭图这话到底是真的心有所感,还是借机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没人知道了。
说罢,起身告辞。
奇怪的是,荀彧明明完美地符合这个时代对男子的审美标准,但偏偏就没有大帅哥应有的惊艳感。
荀彧,荀文若。
“莫急”,沉稳的声音让空气为之一清,“过一遍水才能激发出茶香,公则不妨试试。”
士人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挨打,不是挨骂,是做不了官。
“.”
他坐在那里,宛如一块温润圆满的玉石。
更重要的是,借助现存的合法性办事,能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枝节。
虽然早已不是初次见面,众人也不禁再一次为荀彧的风度倾倒。
随着他的动作,一阵幽微却温暖的香风弥散开来,配合着难得的好茶,却是让众人的心情都缓和了不少。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样一看,南边的曹操战绩不佳,而且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北边的刘虞妇人之仁,不值一提。
相比起来,荀彧还是想找一个能打又心怀汉室的工具人。
他很急。
“一进城便直奔州牧府,想必不会有错”,郭图是亲眼看到符节了的,冷笑道:“我们的韩使君也许巴不得把印信交出去了,如今他拿着可是烫手。”
人只能有一种命运,在揭晓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没准郭图此一去就大展身手,帮助袁绍成就皇图霸业了呢?
颍川士族的分裂已经成为必然,一部分迫不及待地加入袁绍的阵营,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冀州,等着可能存在的机会。
沉默中,第二遍茶倒好,荀彧亲自给客人们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