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守藏史

第258章 典籍宫道书(1 / 2)

第258章典籍宫·道书

“风子安好!”

正殿之外,风允站于殿前,望着这一片如汪洋之海般的异人气息,其下多中年,不乏老者,位高权重,在各国之间都有着自己的名望。

但齐聚在风都,皆为这风祠道天而来。

对此,风允依照定立之规矩。

“法伯,风祠之事,就交给您了。”

法伯,先贤之通灵,是为皋陶也。

孔丘对风允遥遥一礼,似要踏入《列国·周》当中,欲再观一次周公之礼,但是风允阻拦。

再往后,欧冶也踏入了《列国·百越》一书中,其却是言:“欲再行当年之事。”

仓颉……

“风圣……”桐国君此时也言。

此书无异宝,此时灵性尚浅,但其上虚幻之意不绝,似乎随时都能将人之意识牵入其中。

如今,只要以自己所感悟的道,亲写一份原本,即可加以幻咒,阴阳双鱼,五行之气构建出一个可供观道韵的小世界,方便后人学其道。

“诸位且随允来,玄道为人道之器,自然不会脱离人道之理念,而独守高楼。”

而后风允加之自己的感悟,以成《周易·风子六十四卦》,并且,虽之此书出现,风允也祭道为器,此时已经化作了一六爻之盘,只是不曾动用罢了。

启书之灵性……

对此,风允也清楚,庄周梦蝶,其与梦有不解之缘。

“拜谢风圣!”

“且忙,允携诸位来客,入首阁观书。”

这可是数百年才再次出现的圣人啊。

其中观阅最多者,却是代表风允玄道的《列国》几书,而《列国·楚》却是多者,毕竟,风允在楚国所做,最能体现人道之情,而丰镐之时,却多隐秘不发,不为人知。

若是能一观其道,当为大幸。

而那些游士,却是希望能一观风允之玄门人道,感悟圣人之力,为自己而进修。

其三是教学之人,这个就是得道之人,可教学学宫弟子,为弟子传道,为风都留学问。

“此书,二位皆可一观。”

风允起身。

根据三祖隐隐透露,这道天是伏羲与女娲氏所创建……

一路而行,来至典籍宫。

屈原为之一振,对风允行礼。

此言出,诸国又喜,却又忐忑,却是担心国内一些权贵子弟,为其攀比,拿去名额却是纨绔之心,丢人现眼。

以物换物,得与失,好与坏,价值可对等,这本就是难以断明白的事情,只需定下一个范畴即可。

所以在论道之后,先贤会拿出自己道的一部分,赠送于后辈,无私助力后辈之道,以全人族之繁盛。

周围人闻声,思索风允之意。

当然,为增长其力,以开书中世界,风允将异宝都放于其上,以培养书之灵性。

风允闻,颔首。

其中欧冶自不必说。

这梦道之先,自然能补益庄周之道。

闻风允言,诸位先天异人,皆起身相随。

皆叹服风允之德行,对传道后人,不惜余力,无所私心。

孔丘自然信任风允之言,而对于所谓的周礼之源头,孔丘也是有研究之欲。

而论道——坐而论之,就如三祖对风允设题,以在当世之情况,解此题,就为论道。

此言出,众人喜色上头,皆行礼而寻书。

如此,一时间,殿中数十人,只剩下风允、颉伯,与庄周、孔丘。

几人看颉伯,能感受一些先天之意,遂就无多言。

“诸位皆能见道天,此番来风都,不知为何?”风允率先一问。

但没有人拒绝,只能经历寻来聪颖之辈,代表本国来风都。

风允不语,而是对法伯颔首。

争道——正如周公与召公、毕公对礼道的争锋,周公为先道者,若是召公与毕公的后道凌驾于先道,那在礼道一途中,召公与毕公的地位就将高于周公,若是以碾压之势,那恐即使周公为先道,也将被压入尘埃,世人只知晓后之礼道。

风允随之入殿,在其后,数十人也随之入殿。

“风圣安。”

这就是所谓——道无先后。

“风圣,老夫欲在城西街开办一铁匠之所,传授铸造之道,还望应允。”

“诺……”

管仲面赤,在风允面前,他低首而不敢目视。

“允之学,皆留在典籍宫内。”

“此为典籍宫之长史,居典籍宫首殿之左,允不在时,典籍宫之事,由左长史看守。”

其一就是有学识的人,这样的人能为风都留下更新,更适合的道,这样的人可以在风都作为隐士,不为学宫之弟子,但可以借助典籍宫之书,或是风祠之道天,以进修其道。

“之后还请欧冶先生著写铸造之书,留于风都典籍宫,以做传世之学。”

“允能将此交托老夫,老夫自然秉承公正之理念,为风都看守风祠,绝不会徇私舞弊。”

法伯笑而上前。

“原知晓了。”说罢,也毅然入《列国·楚》中,至今,屈原都没有看懂风允在楚国的所行,所谓人道,他还是很迷茫。

但入殿之中,却无人刁难,要知晓,能入此殿者,皆是在自己道内,先天拔顶之辈,此世中,难出二者。

争道、论道也。

风允颔首:“允会给诸国一些名额,但是外学宫也有考核,每期一次,其不能学者,遣返而回,诸国莫觉是风都刁难。”

还有不少在抄阅,备份……

风允指着《列国·百越》,不作多言。

“且慢,汝可入此书。”

不消片刻,皆明白——风允之言是说,风都地界不大,无法容纳天下所有人,所以只留三种人,以免浪费其地界。

随着风允行术法,他身后阴阳双鱼浮动,四周五气聚集,纷纷涌向此书。

“欧冶先生。”风允笑而安抚,欧冶这才恍然,对风允一礼后道:“风圣,欧冶如今已离开了禹越,欲在风都久居,还望风圣方便。”

“诸位且随老夫来,人人皆可进,与先贤争论人道,非一时能毕,遂不必匆忙,应小心梳理自身所学才是。”

而风允如此的言论,殿中的诸位虽还不清楚术法道界为何状态,但也都明白其中好处。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