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风云志

流云眼中的三国将官(1)(2 / 2)

空城计的真相——智者的摊牌

而诸葛才华并不在司马懿之下,但是这个人却是心胸光明磊落的人,对国家一片忠心,特别是没有司马懿那样的私心,诸葛的儿子均战死沙场,自然也就不会为自己打算什么,也不说明他们两人的智谋高下。

不是为公不为私的人,心机就没有了。诸葛如果弄权,绝对不亚于司马懿,有这样的优势却不利用,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这个有情有义的诸葛才是值得千秋尊敬的人物,司马懿则在历史画卷中被描述是一副奸相。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的空城计就绝对说明问题。

我们来仔细分析下空城计。

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司马懿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才觉得空城是个圈套,而按兵不动,再退兵。其实这是两个智者的摊牌。

因为诸葛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窃国计划,他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立刻就会亡掉,那么身为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那么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一旦三国实现和平,或则魏统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马懿的死期。有了诸葛这位强大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发家的资本。

诸葛便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赌上了一把,果然司马懿放了诸葛这位老对手也是老朋友一把。可惜后人只看见诸葛的空城计,却不知道背后的玄机,充满了各种利害关系。

举个简单的推理,就算是满城军人,带兵的人也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攻城,哪次历史上的攻城不是这样?而且司马懿的探子怎么就不可能给他起码大致描绘下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应该不可能太多。何况司马懿手头正是其主力兵力,就算是硬碰硬也是不落下风的,何况面对对方的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妨呢,又能攻城又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孔明,更不用说蜀国的精英尽数的都在城里。

越是明白这一点,司马懿就越知道,此战必胜,蜀国也因此立刻必亡,而自己也自然劫数难逃,因此他要保存实力。

所以可以说明,司马懿绝对不会是害怕中诸葛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情,这就是诸葛的摊牌。司马懿有自己的底线的,所以退兵,再做打算,宁愿自己背负上失误的责任。一个人能够如此的隐忍,确实非常不简单,最后果然赢得了整个天下。

空城计,是专属于诸葛和司马懿的,两个智者联袂演出了将近2000年前就呈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确实精彩。

所以整个三国倒是象司马家族的发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时候看那套三国连环画的都记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标题,最后一则就是“三国归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书里看见的那些英雄好汉,最后到底是怎么输给了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晋”,心中颇是不甘。

但是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其他的都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而东晋的历史虽然在历史上不够重要,但是仔细推理下,人们如此注重个人享受,书法、游山玩水、斗富这样在现代看来十分小资甚至糜烂的事情,也足够说明晋这个朝代的经济相当昌盛,这一点相当了不起。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象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300年的风流,可惜在历史帷幕中始终被掩盖下去了。

(对于这一段引文,由于没看到相关的说明才作部分引用,若是作者不愿意,流云可以删去,请尽快通知。流云引用的目的是这是一篇相当有特点的文章,也适合司马懿的极度阴险的性格,没有其它用意。)

到这里,流云首先有一个问题要问,司马懿知道自己能够活多久吗?流云相信,这个问题是问谁谁都说不上来的,也可以说明司马懿也不知道活多久,他更不能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是早死还是晚死,再说魏朝有那么多的厉害的文臣武将,只要他稍微有这样一点心思,只怕也瞒不过曹操——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曹操最后只所以没杀司马懿,流云的猜测就是曹操明白司马懿是个相当有自知的人,不存有谋反的念头,在自己的儿子手里,不会造成危害,孙子曹睿也已经长大,不存在司马懿夺权的可能,所以,他最后放过了司马懿,只不过,他没料到的是,继承帝位的曹睿都比司马懿早死(在当权者的眼里,是外敌重要,还是内敌重要?当然是内敌重要,曹操、曹丕为这杀的人还少吗?这也是历史上离间计不断使用又成功的原因)。所以,说他从一开始出仕就确定方向,流云认为是错误的,他的保守,只是对曹操这中生来就有的疑心的害怕,这也使他不得不隐藏自己。流云对司马懿思考夺权这一问题的开始时间是这样认为的,应该是司马懿看到曹丕去世或者是病重的时候才起的打算,那个时候,司马懿四周一看,魏朝重臣一个一个都已经死去,整个魏朝已经没有能够和自己抗衡的人,才开始从地方上抓军权——眼光真准,一下子就抓住了王朝的核心——刀竿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带子弹的枪,只能是刀了,呵呵),荆州和雍州兵马可不是玩的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司马懿的起落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短短的时间里,刚开始经营的司马懿的翅膀还不够硬,再有一个原因是曹睿也不太好蒙(曹睿的早死肯定让司马懿笑裂了嘴)。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真的在曹丕时代就获得了军事重权?依流云看来,官位虽高,其实却是一点权利也没有,大权全部都纂在了曹丕手里。曹丕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能容忍一个威胁到他的人来掌握军权?看看司马懿手下的大将,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支忠于曹丕的军队,而不是司马懿的私兵,要不然,曹睿不会这么容易地就将司马懿打倒,(想蒙过有重臣的曹睿不容易啊。)

关于空城计的问题,诸葛亮不是面对的司马懿,而是面对的曹真(连连手下败将,心理上有一种负担,面对不可思议的现象,再次被诸葛亮料中,也是极有可能的——诸葛亮是心理战的高手),击败马谡(街亭)的是曹真手下的张颌(大家谁都知道的著名将领,马谡败在他的手下也不冤枉),大家可能又跌眼镜了——那个时候,司马懿正在坐镇宛城(为什么不到襄阳呢,流云怀疑也许是他不想离中央太远吧)都督兵马对抗孙权,他怎么能跑到那里和诸葛亮对阵去了?以后,司马懿就靠着诸葛亮这个对手渐渐走到了魏王朝的最高官位(虽然不能说诸葛、司马是朋友,却是胜似朋友,诸葛亮历次救了司马懿的命,也救了大晋王朝的命)。空城计的改变也许是由老罗弄出来的吧。没有事实,拿这来作证明,只怕不可靠啊。

总而言之,以流云的看法,说司马懿是一个奸臣,倒不如说是曹氏的一代代衰败造成了晋的崛起,是曹氏让一代忠臣变为奸臣(若是曹丕在世,司马懿永远也不敢反,也不可能反,魏的天下,有多少忠于曹氏的人,想反哪有那么容易,也许天下流传的将是另一个忠诚版本的司马懿和他的一家。也许,曹操在地下流泪,只是不知道为谁)。

新三的观点是不能展露大晋苗头的司马懿,是在刘安压制下的司马懿,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司马懿,为了名垂千古而尽心竭力的忠臣司马懿。

流云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