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的看法也许和大家的看法并不一样,这是流云的个人感觉。下面有篇引自网上的文章,是讨论司马懿将军的,还是有相当特点的,他也是流云要说的第一个三国将官。
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一直是个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没有看见他出场。然后在魏蜀吴立国之后,曹操、刘备相继去世,手握魏国重兵的大将军——司马懿便盛装出场,而且一来就说连诸葛先生都对他忌惮三分。
这样一个谋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隐藏,让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说里面没有着墨的人,一般是因为其事迹与小说线索无关才略过。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诸葛等各方的首席谋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详细的交代,恐怕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毕竟要给主角让位。因此不等于司马懿之前没有什么作为。
但是,诸葛、周瑜未出场之前还是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战功,也隐居在下,司马懿一呈现已经是重臣,凭借的什么呢?
而且,司马懿为什么要迟迟等到三国的后半部分才登场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之于蜀,周瑜之不于吴,偏要等到曹操过世,曹丕登基称皇之后才出现呢?
显然之前,司马懿绝对不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并且绝对立下相当大的战功。从绣像绘画上看,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个老人,年纪即使不在诸葛之上,也不见得次之。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说里面没有说的并不等于没有,而且可能更为惊心动魄。让我试着用想象去揭开历史故事。
司马懿的计划——运筹帷幕
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盖这家人上至老父司马懿其实都是充满了反心想做皇帝的。而司马懿真正的计谋,却很少被人提起,此人可能在投效曹家之始,已经盘算好自己的人生宏图了。那就是:
投效曹丕,放弃在曹操面前立功,这也就是作者没有在三国前部分提及司马懿的原因。老家伙帮小子去了,这是三国演义不是曹家家事所以不用累述。
辅助曹丕上台,获得举国兵权,巩固势利。这时候的司马懿走上了前台。
待到势利稳固,司马家族控制了魏国,则是举事的时刻到了。但是司马懿也许知道,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儿子们去完成了。
所以司马懿的计划或者说规划,不仅贯穿自己的一生,更是考虑了整个家族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是什么?
曹阿满用人一向多疑,
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枚胜举。在用人上面,连本无反心,却因为聪明过人的杨修都被砍了头。而司马懿这样的极洞悉心计的人,曹操应该不可能看走眼。
因此,曹操不会对司马懿进行重用,甚至有可能进行排斥打压。但又赖于司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司马懿不是象杨修那么只是智商高而缺情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同时,隐忍的司马懿绝对没有忘记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前途,就象诸葛先生在草庐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情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甘心下来,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绝对会因为功高盖主掉脑袋的。
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是当时其几个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也是岌岌可危的。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出现某种倾向的偏颇,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
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要依靠这个长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象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可以说,在三国里面,最为用心计的人倒是司马懿,没有人象他那样为自己规划出了如此长的路子,一步一步的顺利实现,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国归晋。曹操也许和他有一拼,两个人的篡权经历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权势才发家的,但是曹操最后的魏国也是被司马家族抢走了的,说明曹操的规划只在于自己。而司马懿,却准备的更加长远,起码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也安排好了如何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