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血染的风采

第八章:新圩阻击(1 / 2)

新圩乡,位于灌阳县西北部,距离湘江渡口七八十里,一条公路连接灌阳,是灌阳北部的交通枢纽,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红军行军路线最近点大桥村古岭头仅5公里。一条通往县城的全灌公路自此而过,是灌阳县城通往全州和敌人进逼湘江、封锁湘桂边界的必经之地。从新圩往南至马渡桥,长约10公里的公路两侧,是一片连绵的丘陵地带,林立的山峰、茂密的松林紧紧扼住公路的道口,构成了阻击战的理想阵地。新圩往北至大桥村无险可守,一旦敌人突破这段阵地,向东北,可直取水车、文市,堵截住桂湘边界的永安、雷口两关;向西北,可直捣全州石塘至湘江西岸各渡河点,将对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构成严重威胁,红军有被拦腰斩断的危险。因此,占领新圩,扼住新圩,打好新圩一线阻击战,对于红军全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是中央纵队渡江的生命线之一。现在奉命死守新圩的是红一方面军的三军团五师,也是他们最先打响的渡江阻击之战。

红五师阻击的是夏威指挥的桂军两个师,阻击阵地就在公路两边的山头上,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红14、15团驻守在公路两侧的丘陵地带,这段狭窄的路约有一公里长,桂军若要通过,必须攻占两边的山头。从这里到江岸是一片平原,已无险可守。在李天佑看来,军团发来的电文就是用钢铁铸成的:“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

桂军从灌阳向距新圩十二、三里路的三军团5师阵地发起进攻。战斗一开始桂军就显示了“猛如老虎恶如狼”的强悍战风!凭借兵力装备的绝对优势,一开始便展开猛烈进攻:天上飞机低空扫射,地面重炮连续轰击,步兵集团轮番冲锋

,头戴钢盔的桂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成连成营地冲过来。

因为红军十分缺乏弹药,缴获的尖头子弹,全部供机枪使用,步枪则尽量使用苏区兵工厂的土造子弹。为节省弹药,战前规定了各种枪的射击距离。所以,五师官兵任凭桂军军喊叫,一枪不发。

桂军以为阵地上的红军都被炮火杀伤,于是胆子大了起来,先是匍匐,然后弯腰前进,最后索性直起腰来,大声呐喊着猖狂逼近。

敌人完全进入射程,阵地上突然枪声大作,接着是一通手榴弹,攻击的敌人被打倒一片,活着的桂军忙退到山下。

李天佑是广西临桂县人。29年,年仅15岁的他加入**,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先后任红7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7军在邓小平、张云逸(大将)、李明瑞的指挥下,转战7000里,进入中央苏区,后编入三军团。

今天,“红桂”又转战回到本乡本土,击退“白桂”的多次进攻,但因没有工事,部队也付出伤亡五百人的代价。红军战士们在只有简陋工事的阵地上顽强阻击,28日头一天,桂军只占领几个小山头。

“小诸葛”白崇禧大骂部属指挥无能。夏威以实相告:红军部队是彭德怀的三军团第五师,从师长李天佑到团、营、连长,官兵大多都是咱们广西人啊,对这一带情况很熟悉,有的原来还是我们桂军的士兵。他们很能打,极难对付!

“红桂?”白崇禧不禁一愣,原来是冤家路窄呀!于是,桂军又投入新的兵力疯狂进攻,并派出一部兵力沿红军左侧的瘦马岐等几个山头迂回红军前沿阵地的钟山、水口山一带,红军前后受敌,处境危急。

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总兵力已达7个团!在6架飞机的支援下,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了白刃战,红、桂军队反复争夺各个山头,但终因力量悬殊,红军第二道防线几次被突破,又被战士们拼死夺回。为避免更大的损失重新组织防御,李天佑决定部队交替掩护,且战且退,在板桥铺附近的虎形山构筑数层工事,集中兵力死守。红军指战员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虽然弹药还剩下不多,仍决心“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敌人进到新圩”!

这天,军团的电报不断传来后面的情况:

“‘红星’纵队(军委第一纵队的代号)正在向江边前进。”

“‘红星’纵队已接近江边。”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