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六大传

八十一回 内外交逼(2 / 2)

袁潜心里打了个突,他早料到僧格林沁会拿这件事情做文章,只没想到来得如许之快。当下干笑道:“僧王莫急。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夷人这次进京,是顶着清君侧的名头的。僧王莫非不记得诛晁错的故事了么?”

僧格林沁是个不读汉人书的主,他哪里晓得晁错是谁?倒是胜保举人出身,于经史之事好歹通顺些,当下道:“汉朝景帝时候,用晁错之议,削减诸侯之地,后来吴楚七国反叛,即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景帝将晁错斩于东市,以塞七国之口。”

袁潜笑道:“正是如此!我等只须坐看夷人闹得如火如荼,然后将黑锅尽数推给肃顺去伤脑筋,等到天下舆论纷纷之际,匹夫不战自败,不必问了!”僧格林沁脸上一红,好在他皮肤粗黑,瞧不大出,强项道:“虽然说是这么说,可夷兵只三百而已,能有多大作为?万一当真给肃顺剿灭,彼等的地位可又稳固了一层了。况且现今幼主还在宫中,再不果决些,恐怕肃顺那厮当真下了毒手,岂非悔之晚矣!”

英法美三国欠缺的只是一个发动战争的藉口,这一点袁潜比谁都要清楚。起初他将皇位易主的消息故意泄漏给三国公使,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在舆论上反对肃顺这个强硬派,没想到包令竟然如此大胆,挥兵直奔京师而来,倒是正中了他的下怀。现在三国联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不晓得是听了何人的主意,不过这么一来,肯定就跟肃顺两厢对垒,这是毫无疑问的了。袁潜热切地盼望着战事的规模再扩大一些,最好是弄得谁也收拾不来,虽然说三百兵成不了什么气候,可是作为两国开战的一个信号而言却是非同小可的。

胜保忽道:“僧王,恭王爷,胜保冒昧揣测一句,眼下肃顺必定也在犹豫,是否要大举讨伐我等。”袁潜与僧格林沁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两人难得地取得了意见上的一致。现在的情形,僧格林沁的四千多蒙古兵,与胜保所率的八千旗兵,都驻扎在城南东便门外,若是肃顺当真命令城里驻军开城攻击,两方面至多打一个平手,自己这边还要略占下风。可是肃顺却迟迟没有这么做,他既没有指责擅自领兵北上的胜保为叛逆,更没有对僧格林沁略加责备,这不能不说是十分出人意料的。也许是他不敢同时得罪这么多手握兵权的大臣罢。

袁潜承认,他在这件事情上有好几处大大失策。第一,是没有预先把步军统领载铨拉将过来;第二,是没有赶在肃顺封锁各门之前,把小皇帝送出京城;第三,就是至今还没与那拉氏达成一个协议。咸丰这一暴毙,真是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把他原本的布局计划,整个都给搅乱了。

一时三个人都是沉默不语,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看着发呆。胜保轻咳一声,打破了这令人尴尬的寂静,笑道:“六王爷,僧王,下官以为,与其单靠我们这不满万人与肃顺对峙,不如飞檄天下,号召各地勤王。”

僧格林沁目光一闪,似乎心有所动,袁潜却皱起了眉头,轻轻摇了摇头。胜保的意图昭然若揭,他既想在将来大局定后的权力瓜分之中争得一份,又忌惮僧格林沁的实力,是以必然要与自己联合起来。可是就目下而言,他还拿不准自己的心思,更拿不准自己开出的条件究竟有几分实现的可能。

想了一想,也隐晦地答道:“润之拜访克斋的时候,不是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么?咱们除去肃顺之后,就是要匡扶幼主,勉为元祐正人。”

“元祐”是宋朝哲宗皇帝的年号,哲宗冲龄即位,宣仁太皇太后临朝称制,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一时天下大治,史册称美。袁潜这话,是有意无意地自比马、吕诸贤,却把顾命四大臣比做王安石的“新党”,是国家之蠹,必先除之而后大定。借古喻今,是个极好的说法,尤其是无形中把大行皇帝与“小心谦抑,敬畏辅相”、“不事游幸,历精图治”,但却忧悸致疾,英年早崩的宋神宗相提并论,绝不构成诽谤先帝的“大不敬”罪名,真妙极了!

但是胜保却并不满足于这么七拐八弯的说话,他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够捞到什么好处?这好处是不是值得他冒着风险押上恭亲王这一宝?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