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一*
公元1851年,在大清宣宗成皇帝龙驭宾天接近一年之后,中国的纪元终于正式由道光改为咸丰。
这一天的清晨,咸丰皇帝奕詝,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端拱高坐太和殿,接受百官的朝拜。实际上,他已经做了差不多一年的皇帝了。
一年来,国家大事不见,小事不断,社稷江山在奕詝手里虽然没有出过什么撼天动地的乱子,可是疥癣之疾所在皆是,让他为之头痛不已。在外,罗刹毛子一再要求在塔尔巴哈台开口通商,甚至屯兵边界,隐然有以武力相迫之意;英吉利藉口递交公文,把兵船堂而皇之地开到了江苏海口,皇帝发下上谕令其退去,可是老毛子非但置之不理,反倒变本加厉地将船驶到了天津。
外患犹可,内乱更剧。年初湖南土匪李沅发的反叛还没平定下去,广西的贼势又蔓延开来,朝廷先是调向荣为广西提督主剿,继之又以林则徐署任广西巡抚,本以为这一下可以放心了,可没想到十一月间林则徐一病不起,死在了任上。奕詝不得已,又以周天爵继林则徐之任,命前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赴广西剿贼。
年方二十出头的咸丰皇帝,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实在沉重,重得让他喘不过气来。夜深人静之时,奕詝躺在床上,时常回想起当年在上书房读书时候,师傅杜受田对自己的一番说话:
“智识才具,四阿哥远不及六爷。今上恭俭宽仁,四阿哥只可以仁孝之心动之耳。”
多亏了杜受田的妙计,奕詝在一次父皇带领诸阿哥的狩猎当中一箭不发,惹得道光皇帝十分奇怪,问他缘故。奕詝很是诚恳忠厚地回答道:“现在正当春天,恰是鸟兽繁育的时候,儿臣不敢随意杀生以干天和。”道光皇帝听了这话自然龙颜大悦,在往后的争储之战中,他的天平也就渐渐地偏向奕詝这头了。
时至如今,奕詝虽然已经坐稳了皇位,可是仍然忍不住会去想,六弟奕訢对此究竟是不是心有不甘?也许先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对才识兼备的老六太不公平,所以才会在驾崩之前朱笔亲封他为亲王,又也许,先帝是想借此替自己安慰和笼络老六,要他记得多年以前那“棣华协力”,勤勤恳恳地辅佐他这个皇帝,永保大清江山的安稳。
可是现在,奕詝愈来愈搞不懂老六安的什么心思了。他看自己的眼神总有些奇奇怪怪的,说是忌恨罢,他的神情态度却又十分亲热;还时常拿着一些古怪玩意儿,说是西洋人做的,来给自己瞧新鲜。说他心无芥蒂罢,这一年来老六身为亲王大臣,对国家政务好像却没有了多大兴趣,隐隐然露出了安乐王爷的苗头来。听他身边的太监说,老六每天在景仁宫自己的住所里,不是喝酒取乐,就是埋头写写画画,谁也看不懂他写的什么。再不然,便是操着锯子喀吃喀吃地锯木头,拼装起来的东西也是一样没人认得。
奕詝打心里不想失去这个兄弟。十岁丧母的自己,是被奕訢的生母皇考康慈皇贵太妃抚养长大的,少年时两个人同学同玩同吃同睡,是真正的情同手足。他们两人一同琢磨出了一套枪法、一套刀法演给父皇看,父皇大为喜欢,当场赐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道光皇帝拉着他们的手郑重其事地解说这两个名字时候的神情,至今奕詝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