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战争

第九章 鲜血与生命的保证(1 / 2)

“国家安全代表卫明宪中校,我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想交给你。”王澍将军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我身上。这几天我已经经历了太多令人激动、镇静的事情,但此时此刻我仍禁不住心跳加速,喉咙发干。“请您吩咐!”我站起身来,用微微发抖的右手行了一个军礼。

“今天发生的事情实在出人意料,我先抓紧时间把卫明宪中校介绍给你们。”王澍沉吟了片刻,斟字酌句地说道,“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任命卫明宪中校为第13集团军国家安全代表的命令,已经在一星期前发到集团军参谋部,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卫明宪中校曾在吉林军分区的第11装甲师任国家安全代表,对机械化战争的战术理论颇有研究。希望我们今后能够通力合作,团结一心,给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

会议室内响起了一阵掌声,虽然掌声很大,却并不热情。我能够察觉出大家目光里有怀疑的态度——毕竟,以这样年轻的年龄和浅薄的资历出任集团军国家安全代表,处在与集团军参谋长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即使我自己也觉得太快了一点。我竭力不去理会那些怀疑的目光,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王澍和谢开的脸,他们都面无表情。

“今天上午签发的第13集团军1号战斗命令已经说了,我们要在整个黑龙江实施动员。首先是组织民兵,其次是接管工厂,生产技术装备。”王澍继续说道,“估计共和国总统会在24小时内颁布全国总动员令,整个中华共和国的战争机器就要全面开动起来了。作为苏联入侵的首要目标,黑龙江应该首先开动起来。我已经发布急电,要求伊春、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的守军立即在当地组建民兵师,并组织工厂转产;但最重要的还是哈尔滨。哈尔滨有150万人口,并且集中了黑龙江1/3的大型工厂,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哈尔滨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这就是我要交给国家安全代表的任务。”

“我愿意竭尽全力完成使命。”我再次行了一个军礼,这次我的手已经不再颤抖了。王澍从自己面前拿起一份厚厚的文件,递到我面前,说:“这是哈尔滨全部大中型工厂的名册,一共有300多家。后面还附有哈尔滨所有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高中以及主要用人单位的资料,是市政府刚刚提供给我们的。现在我宣布,任命你为哈尔滨堡垒守备负责人,详细情况你可以与哈尔滨市长商讨,在24小时内拿出一个动员方案给我看。你有信心吗?”

“当然有信心。我不会辜负您的希望的。”我一面轻轻擦拭着头上的汗水,一面接过文件。“有信心就好,那么,现在散会。”没有任何总结性的收场白,王澍当即拿起文件袋,起身向会议室门外走去。“将军,将军!”一位少校参谋有些惶惑地叫道,“您提到了一件事情,我们想知道详情,能告诉我们吗?”

“什么详情?”王澍不耐烦地回过头来,“我的话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当然没有……不过,还是有的。”参谋的话有点语无伦次,“我们想知道……您说的,关于欧洲战争?详细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吗?”

王澍的眉头微微皱了一皱,显然他对这个问题非常不感兴趣。“少校,欧洲战争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们第13集团军好象还没有被派去支援波兰。我们还在黑龙江。”他用尖刻的语气说道,“再说,如果各位真的想知道欧洲战争的情况的话……难道不知道去看报纸吗?不要告诉我,你从来没有养成听广播、看报纸的习惯。《哈尔滨晚报》还有一小时就要出版了,自己掏腰包买一份看着吧。散会!”

没有人愿意再等上一个小时。整个司令部地下室很快遍布了关于欧洲战争爆发的流言蜚语,有人说法国已经攻入德国境内50公里,有人说英国远征军已经在比利时登陆,还有人说苏联已经同时和波兰、芬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开战,没有人能说清欧洲战争……

我穿过后勤处参谋办公室,在短短15米的距离中我听到了三种关于欧洲战争的不同说法,一位上尉参谋一边在地图上画后勤补给线,一边不停地自言自语:“世界大战,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苏联、波兰、日本……”我用那份厚厚的文件在他脑袋上狠狠敲了一下,大声补充了一句:“中国。中华共和国。”接着,就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地下室。

5分钟之后,我已经坐在国家安全代表专用的吉普车上,在哈尔滨最大的主干道上行驶,准备到市政府去和市长、市议会商讨在哈尔滨进行总动员的事宜。大道两旁的店铺都非常冷清,有的商场甚至根本没有开门,电影院、戏院的霓虹灯也停止了闪烁,一派肃杀的气氛。苏联空军的轰炸还只是10个小时之前的事情,所幸苏军轰炸的只是工厂、机场、重要交通设施,民用建筑物此时还没有遭到很大破坏。我只看到一座高大的建筑物的屋顶被炸裂了,钢筋张牙舞爪地裸露出来,外墙被烧的焦黑,显然是遭到了凝固汽油弹的袭击。“那是哈尔滨阳光重型机床厂的一座厂房,”司机对我介绍道,“这是哈尔滨第三大的重工业工厂,据说死伤41人。但总体说来,设备损失好象不是很严重。”

我让司机放慢车速,近距离地观察这座被破坏的厂房。厂房周围的瓦砾堆前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有十多名陆军士兵看守,当然更多的是市政府配属的警察。许多头戴安全帽的工程师正在残破的围墙之间架设测量工具,好象是在测算修复厂房所需要的数据。“我们的高射炮太少了,”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样的大型工厂至少应该配备一个高射炮连保卫的。否则,即使很快修复了,苏军随便再来一次轰炸,又可以立即摧毁。必须开足马力生产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否则就不可能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