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战争

历史的转折--新明帝国编年史(上)(2 / 2)

1693年,明帝国中央银行——“大明银行”成立,本部设在北京,初期资本有700万两白银,60%由山西票号提供,它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全国货币供应,为帝国政府筹措资金。此后,北京的地位日趋重要,成为帝国的“陪都”。同年,帝国议事会通过了《加强边防法案》,在北京、山西等北方边境地区组建了5个新军团,准备对蒙古、满洲游牧部落进行讨伐。

(大明银行的建立,只比英国的英格兰银行稍晚,而且两者有一个惊人的相似:都是为了给对外战争筹备军费而建立的。这两个中央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世界金融业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1699年3月,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率领的明军“北方兵团”开始讨伐蒙古游牧部落。郑经的军队装备了540门臼炮、120门榴弹炮和9000支火轮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经过周密的部署,郑经在张家口附近打了一个漂亮的埋伏战,歼灭3万科尔沁蒙古骑兵,打死科尔沁、喀喇沁两个部落的首领,沉重打击了蒙古游牧部落的嚣张气焰。几个月之后,郑经又从北京、山西联合出兵,进攻察哈尔蒙古部落,歼灭了察哈尔骑兵主力。9月,察哈尔亲王向明朝投降,接受明朝管辖。这也是300年以来,蒙古人在明朝人面前最惨重的一次失利。

1700年3月,郑经率领12万明军从山西大同出发,越过燕山山脉,从山路直插喀喇沁部落的大本营赤峰。4月,经过激烈的赤峰会战,明军歼灭了喀喇沁部落的骑兵主力,喀喇沁贵族纷纷向明朝投降。科尔沁部落也向明朝投降,接受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蒙古部落基本平定。一个月之后,郑经又在蒙古骑兵的协助下进攻满洲人控制的辽东地区,在满洲都城盛京城下与满洲主力军进行最后决战。在明军装备的450门臼炮、100门榴弹炮的密集轰击下,满洲主力军全军崩溃,最后一代满洲皇帝也被郑经活捉后送往南京。7月,辽东半岛基本平定,残余的满洲部落主动向明朝投降称臣,接受明朝官员的管辖。曾经不可一世地君临天下的满洲贵族,就这样灭亡了!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蒙古和满洲部落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要么灭亡,要么称臣,明朝的军队驻扎到了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事实证明,一个拥有强大财政体系和精良武器装备的近代国家,是可以轻易击败游牧骑兵的。此后不久,新疆的准噶尔部落、外蒙古的喀尔喀部落也派人向新明帝国称臣纳贡,2000多年来一直困绕中国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终于烟消云散。从此开始,游牧民族再也不可能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了。

1705年,明帝国出动由10艘重型战舰、25艘中型多桅帆船和100多艘小型舰船组成的舰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100多年的台湾岛。凭借台湾的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华南地区的海上贸易开始发展壮大。此时,明帝国面临着海外贸易、海外殖民的大好时机,欧洲殖民者还没有到达东亚大陆,整个远东地区只有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明帝国掌握着太平洋上最强大的海军,如果它想对海外进行扩张,谁又能阻挡它?然而,掌握帝国大政方针的江南商人和山西商人们并没有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反而消极对待海外贸易,更不愿意实施海外殖民的方针,使中国错过了向海外发展的绝好机会。错失这个时机,即使在几百年后看来,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但是,西方殖民者是不会错失这个时机的,东南亚的广阔海域,中国不去占领,欧洲国家就会来占领。1710年,法国殖民者的魔掌开始伸向安南(即现在的越南),在东南亚沿海建立了许多海军基地,并积极策划进一步入侵中国沿海。1724年,法国海军出动30艘大型武装帆船,悍然入侵中国的海南岛,占领了海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是西方殖民国家第一次入侵新明帝国!明帝国议事会大为震惊,急忙出动海军主力对法军发动反击。明朝舰队多次试图在海南登陆,但在法**队的猛烈抵抗之下,均以失败告终。面对法国先进的大型武装帆船,明帝国的海军已经落伍了。新明帝国终于尝到了固步自封的苦果!

1725年5月,一位穿着英国海军制服的外交使节乘坐小型三桅船来到了明帝国首都南京,他自称来自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这个英国使节向帝国议事会提交了一份照会。照会中说,英国愿意出动舰队支援明帝国,帮助明军收复海南岛;作为交换条件,明帝国应该把珠江口外的一个小岛——香港岛及其北面的九龙半岛租借给英国,作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中转站。虽然明帝国对英国很不熟悉,但为了击败法军,也只有让英国人来试一试了;只要能收回海南岛,出租一个小小的香港又有什么可惜?经过激烈的辩论,明帝国议事会决定同意英国的要求,与英**队联合作战。1726年1月,英国出动32艘佛兰芒武装帆船,与明朝舰队联合进攻法国舰队,经过2个月的艰苦战斗,终于歼灭了法军主力,收复了海南岛。作为报答,帝国议事会同意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租借给英国,并给予英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中国南方的贸易门户,第一次向欧洲国家敞开了!

此后数十年,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以香港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香港逐渐成为华南最大的商业城市。广东商人也通过与西欧各国的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广州、珠海、汕头等沿海城市都迅速发展起来。到了18世纪末,广东商人每年的外贸总额已经超过1亿两白银,控制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命脉。

把香港这个小岛租借给英国,结果却导致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和广东商人的勃然兴起,这恐怕是明帝国议事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18世纪初,山西商人得到帝国议事会的批准,开始开发满洲的资源,尤其是人参、鹿茸等珍稀药材资源。为了深入开发满洲的丰富特产,明帝国在松花江流域建立了长春县和吉林县,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固定人口迅速增加,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原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东北的黑土地。但是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也将触角伸向了远东地区,他们早在18世纪初,就在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不断侵犯中国领土。俄罗斯沙皇还派遣精锐的哥萨克骑兵入侵蒙古,企图将蒙古并入俄国版图;蒙古游牧部落在明朝军队的协助下,利用明朝援助他们的火枪、大炮,多次挫败俄罗斯骑兵,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但是,扩张成性的俄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俄国骑兵一直不停地骚扰中国北方边境,成为明朝的一大祸患。1740年,由于俄罗斯帝国不断入侵新疆、蒙古和东北,明帝国议事会的大商人们终于达成共识。通过了《保证北方安全法》,把陆军主力部队调往北方,对俄国发动反击。从这时开始,明军和俄军经常在新疆、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发生冲突,双方互有胜负,俄罗斯帝国始终无法战胜明帝国,完成它在远东的扩张。

1758年,明帝国议事会先后通过了《东北垦殖法》和《新疆垦殖法》,此后又通过了《河套垦殖法》,鼓励内地剩余人口向东北、新疆、蒙古地区迁徙垦荒。新明帝国在边境开垦的地区,先后建立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五个行省,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明军主力还第一次越过了乌苏里江,击溃了入侵东北的俄**队主力,遏止了俄国在远东的扩张野心。意识到明帝国实力的强大,俄国沙皇也不得不向明帝国政府提出展开边境谈判,经过谈判桌上激烈的勾心斗角,双方于1765年签定了《中俄瑷珲条约》。《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东都是中国领土,贝加尔湖以南的蒙古是中国领土,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新疆地区也是中国领土,俄罗斯帝国不能对这些地区提出领土要求。虽然中国在这个条约中,承认了俄国对巴尔喀什湖以西、黑龙江以北和库页岛的主权,但这个条约至少遏止了俄罗斯帝国向远东的扩张;此后100多年,俄国人再也没有入侵中国领土。

1773年,新疆、青海的准噶尔部落纠集新疆的维吾尔部落,在新疆、青海、甘肃发动了针对明军的大规模叛乱,企图把新疆、青海从明帝国的版图中分裂出来,建立独立的“准噶尔帝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暴乱!明帝国议事会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他们以罕见的全票通过了《消灭西方游牧部落的命令》,出动40万大军镇压叛乱。1774年,明军兵分两路,分别在青海湖和新疆塔里木河大败准噶尔联军,平定了准噶尔和维吾尔部落发动的叛乱,新疆、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残余势力全部被肃清。从此,游牧部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就全部结束了。

1776年,应**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邀请,明帝国第一次进军西藏,驱逐了那里的准噶尔残余势力。帝国建立了新疆、青海、西藏三个行省,并在拉萨设立了“驻藏大臣”,专门管理西藏事务。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明帝国又在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设立了军队哨所,并于1790年建立外蒙古、内蒙古两个行省,由明朝政府派遣的官员直接统治蒙古地区。明帝国的领土范围达到最高峰,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势屹立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

(但是必须指出,在陆地上战无不胜的明朝大军,在海上却是十分无能的,以至于连收复海南岛都需要英国舰队的援助。中国还是没有成为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

整个18世纪,明帝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国内经济发展却遭遇了瓶颈。在江南、广东、山西等地,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然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小农经济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少数大商人手中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财富,占全国90%人口的农民却非常贫穷,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中国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必须进行一场政治改革,才能赶上欧洲国家的发展步伐。

(18世纪后期,中国陷入经济停滞,也是一切商人国家的通病。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荷兰,这些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商人国家,在经济发展100多年之后,都出现了经济停滞的窘境。中国的情况,还要更加严重一点,因为中国毕竟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民。)

中国的命运,已经走到一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了!近代世界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