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战争

历史的转折--新明帝国编年史(上)(1 / 2)

1644年3月19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明帝国宣告灭亡。4月,满洲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精锐的满洲八旗,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李自成被迫于4月30日撤离北京。满洲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登基,满清王朝开始统治中国。5月,明朝宗室后裔、崇祯皇帝的堂弟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为皇帝,建立了“南明政权”。

1645年6月,李自成被地主武装杀害,他所建立的农民起义政权也随之灭亡。同月,满清亲王多铎率领八旗大军攻陷南京,南明皇帝朱由崧被斩首。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向全国发布“剃发令”,勒令全国人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起人民的强烈愤怒和反抗。在江南,有上百万人民因为反抗满清暴政而被屠杀,满清贵族企图通过血腥镇压的方式,巩固他们的**暴政,大半个中国在铁蹄下呻吟!

1646年12月,满清肃亲王豪格消灭了割据四川的“大西”农民起义政权;除了割据云南、贵州的南明皇帝朱由榔外,全国基本被满清王朝统一。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暂时忍受满清贵族的残酷压迫。这种日子究竟还要持续多久呢?

1650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亲率10万八旗精锐部队攻击朱由榔的南明政权,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大陆残存的最后一个反清势力。经过两年的苦战,多尔衮攻陷了昆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亡缅甸,不久被杀害。南明政权就这样灭亡了,满清王朝终于统一了中国。清帝国实际上的决策者——摄政王多尔衮是一个精力充沛、阴险狡诈、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典型满洲贵族。他利用被征服人民内部的矛盾,予以分化统治,一面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一面又给自己加上“温和”“开明”的伪装,骗取被征服人民的信任。满清帝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征服者,它统治的不是人民而是奴隶,它最大的任务就是压制这些奴隶的反抗。

1654年2月,多尔衮在班师经过四川时坠马受伤,终于在几天后因为伤势过重,不治身亡,享年41岁。此前满洲贵族取得的胜利,几乎完全是因为多尔衮的高瞻远瞩和心狠手辣,现在多尔衮却突然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地域辽阔、危机四伏的大清帝国。满洲贵族都盯着多尔衮留下的权力真空,随即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政治大搏杀!

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诬告多尔衮生前犯有“谋反大罪”,要求彻底清算多尔衮的“罪行”,引起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反对。满洲贵族济尔哈朗、索尼、苏克萨哈密谋逮捕阿济格,彻底清除多尔衮的残余势力,但计划泄密,阿济格抢先下手逮捕了索尼、苏克萨哈,控制了北京;济尔哈朗则逃往关外,组织起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满洲内战正式开始。这场残酷的内战持续了近两年,满清帝国的大部分实力都被消耗殆尽,精锐的八旗军没有用来镇压南方的人民起义,反而消耗在内战的战场上。最终,英亲王阿济格在蒙古人的帮助下打败了郑亲王济尔哈朗,收复了关外辽东的土地,但满清帝国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这场满清帝国内战,对中国历史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后来中国几百年历史的转折点!

在满洲贵族内战的同时,南方的反清起义军已经日益壮大,规模甚至超过一百万人,分散在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完全截断了北京与南方各省的联系。满清贵族能够控制的领土,只剩下黄河以北的几个省份,清帝国的**暴政,眼看已经岌岌可危。

1655年4月,割据厦门的前明将领郑成功在江苏沿海登陆,包围南京,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清帝国的江苏巡抚被打的大败,南京城内一片恐慌。但因为粮草供应不上,郑成功没有来得及攻下南京,就被迫撤退。第二年3月,郑成功再次率领15万大军在江苏登陆,再次包围南京,但这次又陷入了粮草缺乏的困境。6月,为了筹集军粮和军费开支,郑成功召集江南富商的代表开会,颁布了《江南善后布告》,规定了三条原则:

1、只有明朝皇室的后裔才是帝国的合法继承人,一旦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将拥立万历帝的嫡孙朱由槿为皇帝。

2、打败满洲贵族后,决不会效仿崇祯皇帝横征暴敛的政策;在江南征收任何税款,都会事先征求江南富商们的同意。

3、恢复明朝政权后,将给予江南富商很大的政治权力,允许他们对政策发表意见,主持明帝国的行政工作。

这三条保证,等于说把许多权利都赋予了商人,对商人这样优厚的待遇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过的。这样,江南的商人们终于同意支持郑成功,在此后2个月里为他提供了25万石军粮和10万两白银,作为他继续进攻南京的保证。不过,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倒行逆施和满清贵族的残酷镇压,江南商人对任何人都不完全信任了,他们迫切希望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一年的秋天,江南丝绸商出资8万两白银,收编了一支起义军,拉开了江南商人组建军队的序幕。在短短的半年里,江南的丝绸商、茶商、陶瓷商纷纷出钱收编农民起义军,把起义军变成了富商控制的武装。后来商人控制的军队达到20万之多,甚至超过了郑成功的军队——这也为后来的商人政权打下了基础!

1657年,郑成功终于攻陷了南京,接着趁热打铁率军渡过长江,收复了扬州、淮南等地,但在淮北被满清八旗主力部队打的大败,几乎一半主力都被消灭,被迫撤回南京。听到郑成功大败的消息,江南商人居然弹冠相庆,他们决定借此机会踢开郑成功,建立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政权。1657年10月,江南大商人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恢复明朝政权的事宜。经过7天的讨论,会议决定解除郑成功的兵权,将其剩余6万军队编入商人建立的军队,江南商人完全掌握了一切兵权,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此之前,谁又能想到,最终巩固全国政权的不是满清贵族,也不是郑成功,而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江南大商人?

1658年1月,江南商人拥立万历皇帝的孙子朱由槿在南京即位,新明帝国正式成立。新明帝国的大权由商人组成的“帝国议事会”操纵(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议会”性质的机构了),由议事会任命“内阁”主管行政事务。8月,帝国议事会任命屠大川为北伐军统帅,率领22万明军出师北伐。由于满清帝国的实力损失很大,几乎无力抵抗明军的北伐。9月,新明帝国北伐军顺利攻克河南、山东两省,渡过黄河进入直隶境内。11月,明军与清军在真定会战,清军大败,号称“百战百胜”的八旗军几乎全军覆没,大批满洲高级将领都战死沙场,清王朝的灭亡眼看已经不可避免了!

1659年1月,明军开始进攻北京。满清贵族提出与新明帝国举行和谈,但是新明帝国怎么可能接受?眼看谈判没有指望,英亲王阿济格、安亲王岳乐、领侍卫内大臣鳌拜等满洲贵族只得逃往关外,逃回他们15年前的故乡,北京随即被攻陷,短命的满清王朝宣告灭亡,它对中国15年的残酷统治,也成为了一场噩梦。6月,明军攻陷山海关,北伐战争圆满结束了。第二年,关内各省全部被明军收复,在旧明帝国灭亡16周年之际,新明帝国终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在名义上,皇帝还是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实际上,在明帝国复辟后,“议事会”和“内阁”掌握了一切大权,所有行政事务几乎都由内阁处理,皇帝成为一个徒有虚名的傀儡君主。新明帝国的最高决策权被议事会牢牢掌握着,军队也是由议事会控制的;而帝国议事会的决策权,实际上又完全由江南大商人掌握的,是大商人的垄断政权。因此当时有一种说法:“新明帝国的大权实际上是由江南的丝绸贩子、陶瓷贩子、盐贩子和茶叶贩子掌握的”,这种说法虽然刻薄,却也形象地揭示了新明帝国“商人政权”的本质。

1664年,帝国议事会宣布恢复中断了2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允许儒家地主官僚进入政府;新明帝国的中下层官职如知县、知府等,基本上由出身科举的儒家官僚担任,高级官职则由江南的大商人担任。帝国议事会通过了《恩荫条例》,允许大商人的子孙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担任重要官职,这就使商人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虽然新明帝国的权力大部分归于大商人,但中小商人、地主官僚也不是没有发言权,大商人并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新明帝国政府在各种势力之间保持着微妙平衡,形成了实质上的“君主立宪制”。

(这种君主立宪制度,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要早20多年!)

新明帝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财政税收问题,因为旧明帝国和满清帝国的财政体系搞的都是一团糟,劳民伤财,而且效率低下。江南商人们深受前明财政体系混乱之害,因此决定彻底改革财政系统,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1668年,议事会成立了专门的“帝国财政部”,并将帝国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部分,这已经具备了现代国家财政制度的雏形。不久,议事会又开始试行“包税制度”,将山西全省的赋税承包给山西票号,由票号代为征收、押运、上缴国库。“包税制度”实际上就是把国家的收税任务转包给私人经营的票号、银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帝国政府的财政效率,增加了帝国财政收入,并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被称为新明帝国“最伟大的改革措施”之一。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国、法国,与此相似的“包税制度”也在紧锣密鼓地推广之中!

1685年,全国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和江南之外,都实行了包税制度,明帝国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近代金融资本也开始形成,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蓬勃发展。精明的山西票号商人利用包税制度为自己获得了大量流动资金,再用这些流动资金进行工商业投资、施放高利贷、贩卖各地特产品,从中大赚一笔。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山西商人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明帝国基本形成了江南商人和山西商人“双头统治”的格局。尤其是山西三大票号的掌柜商人,一时间权势熏天,掌握着帝国的财政命脉,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白银皇帝”。

没有了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