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小声告诉明磊,他叫陈锦泽,陈慎的小老乡。家里算是小地主,读过私塾,后来饥荒来了,家道也败了,是自己的老部下了。明磊不知怎地就冒出一句:“原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就笑得前仰后合,反倒把刘六弄楞住了。
这个陈锦泽做事很有层次,先对镇上的民团连打带吓唬,逼得他们老老实实地答应,现在就支粥棚,保证这些难民到明天都有粥喝。他又安抚这些难民,“这么多人进人家镇子,确实不太好,无非是为了填饱肚子,镇里吃,镇外吃,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谁都不容易,人家也没有财力管上几天。扬州城已经不远,史阁部就坐镇在那里,那可是咱们弘光朝的大清官,断是爱民如子。大伙只要投到扬州,必定就有了着落,不会再颠沛流离了。”
一席话,稳住了难民的情绪,他们安静下来。不一会的工夫,都找了干松的地方,撂下不多的家当,有歇息的,有去水塘洗脸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聊天,顿时热闹的像个集市。
明磊的眼睛一直就没离开过陈锦泽,见他跑到那几十个大汉那边,和他们高声谈笑。这小子特意提到士兵委员会,“全天下也就我们营中独有,专为所有兄弟们排忧解难,要是大伙对营中的什么事情有看法,都可以和将军们提,只要说得对,就没有不听的。”
“净瞎吹!天底下哪有当官的听当兵的!”
刘六这时又趴在明磊耳边说:“多机灵,这么大声!这不,把人全招来了。”
果然,听这里说得新鲜,镇上的民团,加难民围过来不少人。陈锦泽又大声说:“叫你们长长见识,举个例子。”
只见陈锦泽一努嘴,一个士兵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明磊听他熟练地讲故事,就猜到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果然,一个讲完,另一个讲,其间还鼓动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很有参与感,直到粥都熬好了,大家才意犹未尽的散了,看来,这几十个家伙是跑不了了,兴许很能捎带几个民团的。
明磊和刘六满意的悄悄地离开了。明磊在回去的路上还感叹:传销的讲课也不过如此,看来只要调动起这些人的积极性,还真是能人倍出啊!明磊突然想到,不会是刘六成心安排的吧,荐贤?也太费周折了吧?
明磊下意识的瞟了一下刘六,这小子哼着小曲正美呢。明磊决定敲打敲打,“你说,都是同一帮子人,怎么我一来,就变得这么能耐。你原来就没有挖掘一下?老话怎么说来着,兵忪忪一个,什么就忪一窝来着?”
说得刘六不言语了,明磊不由哼起了《打靶归来》,回到军营时,果然是日落西山红霞飞了……
没想到因为士兵委员会的缘故,明磊潮州军的名声鹊起,以后每天都有大批游民来投。
范家也正在忙着准备举家南迁,范文祺整日里应酬不断,四下里投门献女的踢破门槛。大管家范守仁得了明磊的令,这些事一律挡架。只两日就抗儿不住了,巴巴儿地催明磊回城。明磊本不想回城,但扬州瘦马这四个字太有诱惑力了,于是拉上陈慎,飞似地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