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

第四卷 同仇敌忾 第二十一章 远交近攻(2 / 2)

就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华夏东北地区和黄海以北海域的时候。一场对现代世界战争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海上阻击行动正稍稍拉开序幕。

六月五日临晨四点,从英属殖民地缅甸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日本油轮“秋日丸”号。满载着三万二千吨原油在新加坡港补给完毕,船上的日本船员都为顺利通过那条容易出事的水道而大为放松,巨轮在一艘一千七百五十吨“吹雪”级日本驱逐舰地引导护卫下徐徐驶向南海,于六月六日下午五点通过南威岛海域,沿途不断有可能是安南籍也可能是马来西亚籍的渔民向巨轮挥手致意。

六月七日临晨四点五十分,就在新的太阳即将从东方的海平面升起之前,两艘日本船经过太平岛海域。由于附近海域暗礁较多两条船相继降低航速,以时速五海里左右的速度缓慢行驶。这时隐藏在左前方一点五海里那片珊瑚礁中的两条木质改装渔船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日本驱逐舰冲去,而驱逐舰后面距离一海里的油轮则被七条木质渔船快速贴近,十分钟后驱逐舰做出反应拉响战斗警报,就在日本海军快速进入战斗位置地时候,四枚鱼雷快速袭来,驱逐舰无法提速只能转舵规避,渔船见状又射出两枚鱼雷随后迅速撤离。只听三声接连响起的爆炸声将日本驱逐舰掀得差点侧翻,驱逐舰在海浪中剧烈摇晃,三十秒后第二批两枚鱼雷也准确击中驱逐舰的侧翼和尾舵,鱼雷炸响十几秒后只听一声震天的殉爆声响起,驱逐舰竟然舰尾翘起了将近四十五度又重重地摔打在海面上,激起十几米高的水柱。驱逐舰这次没能再平衡下来而是左舷缓缓倒向海面,三分钟后在熊熊火光中侧翻过来,几十名幸存的日本海军官兵全都跳入海里向外拼命划水撤离,以躲避战舰下沉造成地巨大漩涡。两条偷袭得手的渔船见状又一次返回,但始终在距离即将沉没的战舰一海里左右的地方游弋。

就在前面的驱逐舰拉响警报的时候,贴上巨型油轮的七条渔船上的两百一十人,已有一半通过特制的飞爪勾住船舷顺着绳索爬上甲板,这些一身黑衣满脸涂得漆黑的华夏特种战士,翻身上船立刻拔出驳壳枪一言不发见人就射,只用十五分钟时间就控制了整艘巨轮。一百七十一个活着日本船员都被集中地甲板上。而倒在地下地尸体则被仔细搜查过后通通抛入茫茫大海之中。

整个行动从开始到结束一共用了三十五分钟,华夏“海鹰”特种大队的二百四十名官兵只有三人轻伤一人重伤。取得了辉煌地战果。清晨六点二十一分,那艘日本“吹雪”级驱逐舰在万丈朝霞的映照下终于彻底沉没,分散在一千米外的四十七名命大的日本海军官兵泡在海水里痛哭流涕。

两艘发动袭击的渔船上出现了十多名黑衣黑脸的华夏特种战士,在两个互不服气的分队长的斗气下,两条渔船并在一起,各选出五名手下参加活动目标射击比赛,要求每方五人将步枪中的二十五发子弹打完之后,水里不能再有一个活人,赌注是一百美元和下次返回狮城的时候输的一方再请一次客。比赛结果是那位被叫做“黄鳝”的分队长输了,他的目标还剩下三个在一百五十米外鬼哭狼嚎,他恼怒之下冲着手下大喊大叫恨不得把参加比赛的五个人踹进海里,倒是赌赢的那位分队长笑眯眯地吩咐手下开船兜一圈,要求无论是死是活都要近距离给水里的每一人体补枪以绝后患。六月十日上午九点,满载三万二千吨原油的巨轮缓缓驶入广西钦州港。

“海龙”特种大队大队长李威凝上校快步走下跳板,对前来迎接的中央集团军参谋长邓若贤中将说的第一句话,差点让前来迎接准备庆功的一干将帅惊掉了下巴:“头,快把你答应的那五千美元奖金给我,我一会就要回南洋去!”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华夏特种军队共俘虏日本各种规格的船只三十一艘,炸沉日本护航军舰三艘,炸毁一万六千吨级油轮一艘,缴获各种物资船舶合计一亿四千多万美元,使早已捉襟见肘的日本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日本军部不得不派出更多的军舰来护航,最后只能绕道气候多变航程充满危险的菲律宾航线,但是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多形式的打击!

“海龙”特种大队以伤亡二百三十一人的代价取得的优异成绩,成为传遍整个华夏军队中的传奇故事。七月九日,经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授予“海龙”特种大队“龙骑兵”的光荣称号和青龙战旗,所有官兵晋升一级军衔,授予代表华夏官兵个人最高荣誉的“麒麟勋章”一枚。这是继“山鹰”特种大队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队伍。两个月后,这批从二十多万华夏官兵中挑选出来的神秘的八百精英,以其神出鬼没的战术思想、优秀的军事素质和卓越的战绩闻名于世,成为各队重点研究的对象。

但在华夏北部的广大海域中,拥有三十六艘新旧战舰的渤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两条孤零零的五百吨运输船完好无损。与其相比,同样的战舰数量和装备水平的黄海舰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虽然几乎失去了三分之二的战斗力,但这批接受过欧洲正规海军军事教育的年轻舰长们,以其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为华夏海军增添了荣誉,让国人看到了未来海军的希望。正是他们以弱对强的顽强抵抗,在华夏海军最强大的东海舰队支援下,促使先后进入华夏海域的拥有四十七艘各种舰艇的日本海军第二舰队损失过半,不得不暂时将日本远征军的登陆点移到朝鲜北部。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