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吗?”
“有,但是每天次数不多,以前……”
“呕吐吗?”
“有,只有吃了东西之后才吐,而且……”
“你只需要回答有没有就行了!别的不用多说。”
以上是我和医生的对话,这个医生不认识我,她不知道我以前也是医生,当然她也不知道我自己已经为女儿做出了诊断。她把我当成任何一个普通的病人家属,她不愿意听病人家属描述病情!
我不责怪她,因为我当过医生。我知道听病人家属描述病情也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因为他们会夸大,忽视,片面,甚至是捏造病情!
医生在听病人家属描述病情的时候同时还要开动脑筋去鉴别真伪。有的时候人们把自己的病情夸大的原因听上去很有趣,我想把自己的病说的重一点,这样能让医生更重视;而且医生如果按照重病给我治,那么比重病轻的病一定好得更快!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还是那两个字,信任!
在患者不信任医生的同时,医生也不信任患者。我宁肯看着化验单来开药,也不要听家属的描述,尽管这样一来我会损失很多重要的信息,可是至少我能做到大致不错,风险可控。
中国的医生和患者都被悬吊在信任的绞索上煎熬着。我开始当医生的时候,我很敬重这个行业,医疗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复杂而多变,具体而抽象,表象扑朔迷离,过程曲折迂回,结局变幻莫测。
然而在我做医生的七年中,医疗的艺术气质渐渐得荡然无存,沦为了一种工具,这实在是让人感到索然无味。中国不缺医生,中国缺用心的医生,肯为患者花时间的医生。社区卫生中心门可罗雀,大医院人如蚁聚。这真是一个死结。
我想医生应该负主要责任,解铃还需系铃人,从社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生做起,用心把病人留住,和病人重建信任,分担大医院的重担,增加每一个患者的服务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在门诊限时抢答的局面,让中国人不再为自己的健康焦虑。否则的话,中国的同胞们,我建议你们都自己上个夜校学几年医,像我这样把自己武装起来,以防不测啊!
——以上來源是[
ookid=2407069,
ookname=《琉璃中的天使》]的作品相關。[觀看本書最新章節請搜索---看-網無彈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