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必然包含每一个经手者的思想、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
放在小说上这是一个更明显的事实,连翘对此心知肚明。事实上小说或者别的文艺作品本身也不是为了写实而存在的,所以有此结果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连翘向沈钰展示了他们这个行当‘冷酷’的一面。
“我们作为说故事的人,一般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求真实,除非真实有利于小说。实际上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真实往往会对小说有所阻碍。而且硬要说的话,小说甚至连合理都说不上,只不过是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投入进去,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会在自己的想象中自己合理。”
沈钰按照连翘所说的,跳出一部小说看这部小说的核心,发现确实如她所说。当初读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但这个时候看来整个小说充满不符合常理的东西。特别是里面人物的理念,读的时候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似乎没问题,这个时候不站主人公视角,发现到处都是问题,放在后世应该算是三观不正吧......
实际上后世的小说,包括网文也有这个问题。读的时候只要爽、有趣就行了,没有太多值得考虑的。但是事后仔细想想,主人公的三观是怎么回事儿?歪的相当腻味了吧——这种阅读体验,很多网文读者都是有的。
连翘也曾经是网文读着,后来干脆做了作者,这种事情比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认识的深刻,和沈钰说起来,清楚而透彻。
也是在这个话题上,连翘对沈钰展开了一些。都是心理学、行为学上的一些东西,倒不是说有多高深,多高深的东西连翘也不知道,她就是说明一下在潜移默化中,包括小说在内的许多东西可以如何不动声色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其中着重讲了小说和报纸...都是一些大众传媒的内容。特别是在网络推手成为新时代年轻人都有所了解的东西之后,大家开始渐渐明白,我们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而是别人替我们选择的。这时候这方面即使心很大的不太在意,但也是有些了解的。
“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是他吗自己选择的吗?并不是的。上古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后来发展农耕,但是生活依旧非常原始。带来改变的是分工出现,有的人生产必要的东西,食物、衣服,而有的人生产的是非必要的东西。人不需要非必要的东西也能存活,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些?”
“因为当别人制造出来后展示给他们看,他们交换或者买下来。譬如说海外,因为上古先民不同,我们这里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大为惊异。这些足以说明那些非必要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选的,而是别人做出来后让每一个人觉得这个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