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帮了忙,张清皎自然不会让他们就这么离开,便差人将这些玉米送到了御膳房。御膳房绞尽脑汁,将玉米做成了菜肴与点心,送到了坤宁宫。
玉米原是粗粮,但胜在香味浓郁且稀罕。经过御膳房的精心烹制,不仅是张延龄,就连几位亲王都觉得味道极为不错。御膳房还将加入玉米熬制的汤羹与小点心进给了仁寿宫与慈寿宫,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品尝之后也觉得香气独特。
于是,还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甚至是见过玉米,它的大名便已经在皇亲国戚、官宦勋贵世家中渐渐传开了。没有人认为它是粗鄙的粮食,反倒因着皇家的缘故,觉得这种粮食许是非常珍贵。不然,怎么没有任何一个富贵人家能买到这种“玉米”呢?
作者有话要说: 查了好多资料,发现改良粮种之前,亩产真是低的可怕……
袁隆平先生改良杂交水稻前,稻子的亩产量平均三百五十斤,现在平均至少千斤了。
麦子也差不多,以前两三百斤甚至是一百来斤,现在都上千了。
玉米更不用说,没有一千都不好意思说话,两千三千都有可能。
至于红薯和土豆,至少七八千斤,好的上万斤……o(╯□╰)o
----------------------------------------------------------------
农业发展真的太重要了,玉米、红薯和土豆的传播,养活了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啊
很多人都说,如果明朝能尽快推广这些粮食作物,说不定不会那么快灭亡,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现,也是依赖于这些粮食作物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
第435章 税赋之制
随着玉米的热潮悄然兴起, 送往琼州府的珍贵种子也已经随着锦衣卫五百里加急飞驰往南。听闻京中皇亲国戚与官宦勋贵世家四处打听何处能寻着这种稀罕物, 宫中的皇后娘娘弯起唇角, 不动声色地又开了几家粮铺。皇庄的出息不错,有足够多的粮食支撑这些铺子,更何况过几个月还会收获高产而又稀罕的玉米,她一点也不担心盈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