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份隐藏的密信中,贾诩并没有提到如何用长安来换徐州,但是同为顶级的谋臣,只要贾诩表现出了一点意思,诸葛亮就知道他的打算,只是这条计谋以长安十万董卓士兵作为赌注和牺牲品,未免太过草菅人命。
而在密信上占地最多的,则是一连串的人名,这显然就是贾诩要求的要在事成之后迁入徐州的家人了,除了自己的双亲,在长安一起暂居的大文学家蔡邕一家也在名单之上,对于一个在朝中和文臣界素有威望的老人,诸葛亮自然也不介意徐州吸收更多的人才,只是让诸葛亮讶异的是,连陶谦,都出现在了名单之上。
不管怎么样,如果真如信上所说,袁绍出兵徐州,这次徐州的确九死一生,曹操不懈进攻已经迫在眉睫,袁绍一到,原本溃不成军的袁术军就会重新找到主心骨,到时候三方夹击,即使诸葛亮有通天之能,各武将有三头六臂,也俱是徒劳。而诸葛亮的直觉也已经让他相信了大半。
袁绍是来救袁术的,而且他同曹操自幼便是发小,他现在还占据徐州旁边的洛阳,可以说完全断绝了他们的退路,为今之计,也只有接受贾诩的建议,以长安为饵,策动各方诸侯倒戈相向,牵制住袁绍的兵力,才有赢的机会。
只是贾诩的计谋更毒,他提出要在袁绍与曹操结盟之后声讨袁绍,这等于是将曹操也一起推向了死路,诸葛亮皱眉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提笔将曹操在计划中抹去,他同无主的贾诩不同,如果说贾诩是将所有人都当做了棋子,随心所欲的在布局,那么诸葛亮此时已经有了必须要守护的东西,计划便不能再冒险,这一次,便先留下曹操,毕竟,徐州再经不起任何变数。
黄忠被诸葛亮再一次叫入书房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之后他便连夜点了五百兵马离开了徐州,前往长安,选择黄忠也是无奈之举,虽然对于其他诸侯来说,阿斗手下可用的武将已经多如繁星,但是到了真正的危机关头,依旧是不够的,黄忠原本是阿斗怕孔明初来徐州有人不服而特意留下来的后盾,为此他特意孤身前往前线也不带武将护卫,因为曾经做过蜀王的他知道,只有一文一武才能压得住场子,徐州后方才不会乱。
但是现在,接应贾诩的工作必须由一个信得过的武将完成,本来最适合这个任务的应该是赵云,但是此时他对抗曹操已经□乏术,又怎么能赶往千里之外,黄忠,便成了唯一的人选。
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武将即使沉稳霸气,在听到诸葛亮下达的秘密任务之后,还是经不住全身一震,这是一种武将渴望战斗的激动,也是一种对于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渴望,黄忠自从投效刘备之后,虽然得到了将军的官位和主公的信任,却一直以为徐州武将太多而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他心胸广阔不会介意一时的失意,但是主公救治了自己儿子的恩情他不永远不会忘记,只有得到军功,才是对主公最好的报答。
既然计谋已定,诸葛亮便将战略步骤送予各处执行,同时连夜动身,前往扬州战场。
他知道即使是在这个时刻,徐州不服他的人依旧有很多,原因不外乎徐州赢得太顺利了,文人相轻,他们大多会说孔明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如果换了自己,也能做到,所以黄忠走了,他在刺史府的命令下达难免会被打折扣,语气在徐州城内做困兽之斗,不如退一步到前线做新的调度,徐庶一向同赵云三人合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