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梦话

第72章 第72章(1 / 2)

谢景温弹劾苏轼一案闹得沸沸扬扬,虽有元老重臣范镇、司马光等出言为苏轼辩解,然皇帝依旧不为所动,本以为此案没个数月翻不了篇,熟料王安石竟也于此时在皇帝面前为苏轼辩言,并称“苏轼固所学不正,然既无实据,不当捕风捉影,损其清誉”。

有人因此赞王安石为君子,也有人言其故作姿态,刻意在皇帝面前博好感,可王安石到底说服了赵顼不再追查,也的确博得了赵顼的敬佩与好感。

同时,新法虽举步维艰,实效却显而易见,因着青苗法等诸法令的实施,国库迅速充盈,于外,王安石力主王韶开展招抚西蕃事宜,并为其扫除周遭阻碍,新法的推行犹如东逝之水,再无回转余地。

看清这一点,九月,心灰意冷的司马光向皇帝请求外放,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出知永兴军。

临行前,司马光作《奏弹王安石表》,言辞之烈堪称罕见

“参知政事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荧惑圣聪......首倡邪术,欲生乱阶;违法易常,轻革朝典;学非言伪,王制所诛;非曰良臣,是为民贼......”

欧阳芾原观此类文字已近麻木,待至看见司马光言“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恍惚刹那,脑中闪过许多旧时画面。

“介卿,你莫难过。”乍闻欧阳芾此语,王安石略感意外。

“我未难过,”他安慰道,“无须为我担心。”

彼时王安石实话实言,好友纷纷因政见不合而离去的事实并未动摇他对新法的信念,情绪与感觉过于迟钝,直至许久后方徐徐回涌,铺天盖地侵袭没顶,稍稍一牵便痛彻心扉。

友人,亲人,原来他甚么也丢掉了,甚么也未曾留下。

同月,吕惠卿因父丧去职,由曾布等人接替其司农寺之职,继续新法实施。

吕惠卿虽离开京师,之前筹划的一系列新法已陆续成型,是年冬,司农寺接连颁布保甲法、募役法,并率先于开封府界试行。

十二月,朝廷诰敕: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为礼部侍郎、平章事,自此擢为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自任宰相当日,宅邸门庭若市,百官登门为之庆贺,持续了一月之久,赠来的贺礼堆在别院厢房落成了座小山,雪籽扑开窗扉,湿漉漉染了一片,欧阳芾方迟迟唤人将之收捡妥善。

天高云淡,空气里氤着薄雾,正厅簇满前来贺礼的官员,却半晌未见主人影子。

欧阳芾寻至西庑小阁,终在竹林前眺见那一袭点缀梅花的鹤氅,瘦落挺立的背影竟不似权倾朝野的宰相,而似茕茕孑立的诗家。

闻见脚步声,傲岸挺直的脊梁在回首向她时微微低下,那袭鹤氅便轻轻披盖在她肩头。

“介卿怎躲在这里,”欧阳芾心安理得裹了裹外披,“官员们俱在外面候着,半天找不见你,还以为你出去了。”

“太吵,徒增烦扰。”王安石道。

欧阳芾便笑了:“你不出去受贺,他们是不会走的。”

王安石嗯了声,也不言些甚么,拉着她的手往林间踱去,难得的任性之举让欧阳芾心觉好笑,不再催他,只随他慢慢走着。

“是鸟的爪印?”王安石指给她看薄雪覆盖的土壤,欧阳芾讶道,“真难得,这个季节竟还有鸟儿觅食。”

“是山雀,”王安石道,“适才飞过此处。”

“这么冷,会不会冻死呀?”欧阳芾关切道。

“此类乌雀惯于冬季觅食,想来不觉寒冷。”

“好坚强,”欧阳芾缩缩脖子,“比我坚强。”

王安石视向她,握着的手指纤细冰凉,即便在他温热掌心焐了半刻亦未回暖多少。“我有一件礼物赠你。”他道,牵着她往阁子里去。

“甚么礼物这么神秘?”欧阳芾探头探脑,瞅着王安石自书阁内取出一方长盒,内里躺着包裹精细的画绢,摊开来,淋漓墨笔勾勒的烟云峰林直映眼帘。

“这是——”

“李成的寒林图真迹。”王安石道。

欧阳芾眼睛都直了,盯着那画半晌,方想起来问:“你从何处寻来的?”

“和甫于河东路巡访时偶然觅见,知你爱画,便向对方购了来。”王安石简单道。

至于其间的辗转波折,数度磋商,包括他亲写信件与对方求画,便一笔带过。

“和甫哪有那个钱,”欧阳芾洞悉道,“定是介卿给他钱,让他买下的罢。”

王安石不答,她既猜出来了,他也不必再多言:“往后你欲收藏何人笔墨,我们便去寻何人笔墨,可好?”

“往后?”欧阳芾疑惑。

王安石取笔蘸墨,于窗上题了两列诗: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与寄此生。

欧阳芾怔了怔,忽地明了过来:“介卿,你在同我告白吗?”

“嗯,”王安石道,“你愿意么。”待此间事了,我们一同偕老钟山。

“我愿意呀,”欧阳芾牵紧他的手,“此窗为证,介卿可莫食言。”

“好。”

元月的朝堂围绕新颁布的募役法产生了不小争议,部分官员认为自古以来徭役皆由乡户承担,改为招募浮浪无业之人担负徭役,恐有盗用之奸,更多官员则是反对向官户征收役钱,认为以往官员之家皆可免去徭役,目今却要平白多交一份差役钱,于理不合。

曾布于廷前据理力争,细数差役给黎庶造成的苦难,以往州县除少数朝廷派遣的官员外,衙里事务皆强行摊派与百姓轮流承担,且无任何酬劳,收不上税则须以自己家产顶税,长途运送的物资出了损失也须自己赔偿,因承担差役而破产的人家不在少数,更有人隐瞒财产、降低户等、甚或流亡在外数年不归以逃避差役。

此前已有不少官员多次上书陈述差役之害,赵顼清楚差役法弊端,而与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等所创募役法,恰是改以往无偿摊派劳役为有偿雇佣劳役,百姓以户等交纳免役钱,朝廷便以这笔钱雇人当差。

改差役为募役不但可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精力回归农事,更可为朝廷增添一笔收入,然此举触动士大夫利益,从前毋须承担差役的官宦人家如今也须交纳助役钱,故一时官员反对募役法的劄子接连不断往赵顼面前递去。

皇城暗流涌动,阴谋酝酿其中。

“欧阳夫人的墨竹图,出价一千两。”

雅堂里,画行徐徐展出近日所得新画,爱好吟风弄月的文人士子与附庸风雅的贵胄子弟皆喜来此观赏名画,出得起价的还可将之购去收藏。

因着皇帝青睐,欧阳芾旧时的画作也被竞相抢购,这幅嘉祐年间的墨竹图亦辗转至画行供人观赏。

“欧阳氏画竹善用淡墨渲染,飘渺空灵,清莹恬淡,恰若此幅,便似漫云风雾笼罩,竹枝细瘦劲拔,竹叶繁而不乱,密而不杂,不但挥洒自如,更含铮铮风骨,神韵兼备,形似之外还具写意。”

画行师傅不遗余力褒扬着,看客们亦纷纷交口称赞,众人背后,两名襕衫士子远远伫立观着那画,其中一人忽然哂笑。

“子瞻何以发笑?”身旁士人不解询问。

苏轼道:“二娘的画虽好,最佳者却非墨竹,这幅画远没有与可的好。”

他口中所言“与可”,便是身侧这位较他年长的士子,文同文与可。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