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陈盈川的邀请后,沈夏深很快就进组了。
如陈盈川所说,那是一个很年轻剧组,女性居多。导演是一位未满三十岁的年轻女性,浑身上下都弥漫着文青的气质,在这个文艺青年听起来都像是骂人的年代,她却以一种近乎自剖的方式自我袒露般将这种气质融入到了她的影片里,使她的电影有一种独树一帜的味道。
但导演毕竟年轻,很多时候都把握不住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会说出一些很朦胧的词语,这时候就要有老练的摄像师在捕获演员细微情绪的同时,还能精准具象地将导演想要的感觉呈现出来,这其实是很难的。
好在他们有周荣。
比如,她说想要整部片都能有一种春天在海水里荡漾的感觉,于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海边取景,阴雨天的清晨和傍晚是剧组最忙碌的时候,镜头时常雾气弥漫;比如,她说女主角应当有介于春与夏之间的气质,于是女主角便会在镜头里赤足踏入青绿色的水里,而肩膀上正好打下一点极其淡薄的曦光。
这些都要归功于周荣。在片场时的周荣和往常在照相馆里的散漫完全不同,那样一丝不苟又精益求精,有时为了导演的一句“只能这样了吗?”他就会反复琢磨很久,绞尽脑汁构思更合适的机位。他总是喜欢拍很多的散镜和空镜,虽然很多都显得多余且费劲,但他却说摄影是“感觉的艺术”,在一大堆的废片里我们往往可以探索到我们想要的感觉。
剧组的气氛非常好,或者说整个调性很和,大家好像都只是一门心思地把这部电影做电影。甚至是陈盈川,按道理,作为制片人兼监制,他其实是没有必要整天呆在剧组的,但他却几乎一直在剧组转悠,和大家同吃同住。
每天晚上,不论收工多晚,大家都会在陈盈川的房间里集合,讨论第二天要拍的东西,把所有要拍的情节都捋一遍,哪里不舒服哪里不顺畅,剧本怎么拍,镜头怎么摆,场景怎么调度等等。
与其说他是电影制片,不如说他是电影顾问。有时他跟周荣会在非常奇怪的点上各执己见,明明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却仍会吵得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但效果却又十分显著,出来的东西时常出乎大家的预料。
连参演的演员都说现在像这样用心雕琢画面的剧组很少了。
而大家都知道那或许就是一种旧时代的老电影人才有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态度在陈盈川的身上看到并不奇怪,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周荣,他离开影坛那么多年,又始终在照相馆里安于一隅,如今重操旧业,仍可见影人风骨,实乃不易。
沈夏深参与其中,也时常会有叹为观止之感,仿佛窥探到了他们三十多年前在学校是怎样为了自己的热爱而矢志奋斗,激情澎湃到闪闪发光的模样,这光芒是再如何历经尘俗掩盖,世事变化,都无法磨灭的。
这样的氛围,连沈夏深也极受触动,虽然他时常因为入行太晚,拍摄经验不足而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用功地跟着周荣学习电影的拍摄。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