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45章 关于舰载机的规划(2 / 2)

别说看见,没准还能趁着老人家身体好的时候,跟着出海转一圈呢……

而如果强行上马,搞出一种并不成熟的型号,后来又在使用中发现诸多问题以至于需要回炉重造,那消耗的资源反而会更多。

“这样双管齐下,造军舰的这三五年时间……足够迭代出几个版本的技术验证机了。”

刘老被称为“华夏航母之父”,为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高恒有些好奇地抬起头。

“另外就是我的本行,航发这块,舰载机的航发需要额外提升耐盐雾能力,这个只要在风扇和压气机叶片上应用新的涂层就好,之前换回来的离子镀产线已经投产了,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再有就是触舰复飞的时候,可能得有一个比加力推力更大的应急推力,这个倒是需要修改一下加力燃烧室的参数……”

“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好是能在确定了航母的基本设计之后,再专门开发对应型号的舰载机,以实现最好的舰机匹配效果,不过这个肯定不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了……”

“陆基飞机的话,因为机场的调度空间可以视为接近无限大,所以在技术水平相近的情况下,自然是重型机的综合性能更强,更占便宜。”

“进口舰载机,无非也就是俄国人的苏33,而现在我们自己这边,歼11B的第一架原型机已经开始生产,涡扇10也进入了双发装机测试的最后环节,可以说,制约我国第三代战斗机实现完全自主的两大障碍,结构和动力,都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解决,只要搞定了这两块,至少在最基本的飞行安全方面就不会出大问题。”

显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丁高恒想问常浩南的,而是前者准备用来应对来自更高级别领导询问的。

“咱们的海军发展速度比较慢,哪怕是舰载直升机,使用经验都很薄弱,甚至不是所有驱逐舰支队都有操作能力,更别说固定翼舰载机了,使用、维护、调度,都是全新的课题。”

常浩南解释道:

丁高恒一边奋笔疾书一边点了点头。

“其实要我说,最好是能有一种装备双中推的中型战斗机作为舰载机,就像是米格29K还有F18那样,不过咱们的家底毕竟还薄,实在是伺候不起三个型号的三代机同时服役,这个就只能等到以后研发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再说了……”

丁高恒也紧跟着常浩南的回答完成了记录,接着合上笔记本,又轻轻掸了掸封皮上的灰尘:

到双座型号的歼15S时,在血统上已经更加贴近歼16(苏33并无串列双座型号)。

他的语气十分笃定,端起杯子喝了口水之后方又继续道:

而华夏海军,既没有资源,也没有时间可以这么浪费。

因此后面这点很重要。

只可惜在前世,他没能看到华夏第一艘航空母舰服役的那一天。

“成熟,当然成熟!”

“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在这个过程中摔掉的舰载机和损失的飞行员可谓是不计其数。

常浩南对于造船和海军了解有限,但要是说起舰载机,那他可就不困了:

“但航空母舰无论机库还是甲板都寸土寸金,重型机虽然起飞之后的性能更好,但整备过程中的占地面积太大,反而会给调度带来麻烦,不利于提升出动率,所以理论上讲,对于不同体量的航母,相对应会有舰载机大小的最优解。”

“另一方面,我之前在帮贵航集团设计歼教9的时候,就考虑了可能会上舰的情况,所以特地给后机身和起落架留出了足够的强度余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舰面调度作业,让海军对舰载机操作有一个大致的概念,通过陆基模拟发现问题之后,再去优化到正式的舰载机型号上面去。”

不过以现在的时间表来计算,那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规划毕竟只是画饼,等到刘老看见咱们国家的航空母舰,肯定会更高兴……”

常浩南也面露笑意地回答道。

请收藏本站: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