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22章 俯冲轰炸(1 / 2)

第722章俯冲轰炸

常浩南的预测很快就成为了现实。

实际上,早在盟军行动开始之后不久,巴方便分批次派出伪装成平民的武装人员,进入控制线附近的交界地带构筑防御阵地和哨所。

按照他们的计划,这本来应该是一次力图趁着所有域外大国注意力都被汇聚在巴尔干半岛时,以最快速度达成既定事实的突袭行动。

正如北方大国在1962年所做的那样。

但是,盟军行动开始的突然性实在太强。

因此巴军在3月25日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只能硬着头皮开始任务。

而盟军行动的结束,突然性则更强。

上尉赶紧提醒道。

对于这样一次重要的轰炸,空军当然不可能只派两架孤零零的强5出动。

电台中只传来一些杂音,并没有回答。

但是。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空军参谋部制定了一个使用强击机对敌方火炮阵地进行打击的计划。

但阿斯拉姆却当即否定道:

“去年14中队接新装备的时候,上面把萨米中校也一并调过去了,按照计划,今天他是尾刀的长机,不可能跟不上我们,应该只是山区信号受到遮挡的缘故。”

而另外一個不太寻常的地方在于。

“老大,他们不会是刚才跟丢了吧?”

而今天,他们的反制马上就要来了。

根据计划,在接近目标之后,将会由僚机首先发动攻击,而他则作为补充,根据第一轮投弹的结果决定后续动作。

他在无线电中对前面时隐时现的僚机下达指令。

所以,攻击航线只能是沿着冰川之间的谷底,绕过山脊,从反方向进行投弹。

“黑豹二号,现在减速,爬升到450米,在下一个山口处向左转向180°,然后进入攻击航线。”

虽然说是在山脊“之间”飞行,但实际上两架飞机的高度还是要比山脊线略高一些。

他们这些整日在低空拼命的攻击机飞行员则更是如此。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跟在后面的阿斯拉姆看到有一道白色的羽烟从侧面山脊上腾空而起,扑向正在调整姿态的黑豹二号。

但空军确实又找不出太多能跟着攻击机飞行员一起钻山沟的战斗机飞行员来。

算是在飞行安全、无线电作用距离和隐蔽性之间做出的妥协。

所以肯定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滚蛋。

只不过,性能好归性能好,但如今根本联系不到人,看来也不太能指望得上。

这是一个风险颇高的计划,不仅在于对方可能存在的防空武器,更重要的是,用两架缺乏地形回避跟踪能力的强击机进行长距离低空飞行,本身就十分考验飞行员的水平。

僚机飞行员的呼吸瞬间变得粗重起来,在无线电中汇报的同时,他也已经把武器选择旋钮从“LOCKED”转到了“BOMB”,然后在旁边选择了“ALL”。

阿斯拉姆还想说点事很么,但欲言又止了半天之后,还是憋回了肚子里:

锡亚琴冰川,西麓,萨尔托洛山。

而第14“尾刀”中队,就是在计划中用来给他们护航的友军。

跟正常的双机编队相比,这两架飞机的间距相当远,甚至在进行一些大角度的转弯时,前机还会短暂脱离后机的视野。

没有人能想到巴尔干危机会以那样离谱的方式结束。

按说到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体面收场了。

要么是炮弹已经打完了,要么……

强5糟糕的后向视野让僚机飞行员不可能直接看到下面的情况,而眼下也同样来不及做个滚转了——那几乎相当于放弃本次攻击。

此时,长机飞行员瓦卡斯·阿斯拉姆上尉正一心二用地一边扫视两侧的群山,一边时不时低头查看放在大腿透明口袋里的飞行路线图。

换句话说就是。

同时,他的眼角余光已经看到了,远处更高的冰川之后,有两条白色的尾迹正高速向他们杀出来。

而巴方武装的形势则急转直下。

这个解释算是给僚机飞行员吃了颗定心丸。

说实话,直到今天,阿斯拉姆都很难说服自己把那东西看做是米格21的改进型。

好在黑豹二号在一个灵巧的转弯之后,并未遇到上尉最担心的事情。

“黑豹一号,我看到目标阵地了,正在准备投弹!”

实际上,这个型号甚至是巴空军唯一能使用超视距武器的飞机。

所谓突袭完全没有达成突然性。

“如果是这样,我就放心了……”

因此,冲突的升级,已经无可避免。

这里的450米,显然是无线电高度仪显示的离地高度,而非绝对海拔。

实际上,他想说的是,穆罕默德·萨米中校虽然飞行技艺高超且战果丰硕,但空军内部一直有传言说他喜欢用友军甚至是自己的僚机作为诱饵,自己则隐藏在暗处随时准备偷袭。

不过很快,回过神来的印军逐渐开始动用包括坦克和火炮在内的重装备进行还击。

但实际上,计划几乎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

他们原本以为,计划的最大难题应该是在完成跑马圈地之后,应对域外大国的干涉,因此才选了这么个时间点。

“好像从咱们进了山区开始,就没再听到过他们的声音了。战斗机飞行员嘛,平时估计很少像咱们这样练钻山沟,跟不上也正常。”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