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96章 涡扇10和歼10的发变匹配(2 / 2)

实际上,这句话绝对是发自肺腑。

航空动力领域长期以来的“心脏病”,确实给总体设计部门上了不少强度。

毕竟,常浩南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

“剩下几个部件的测试也要加快进度了,尤其是燃烧室和涡轮。这两个热端核心子系统,再加上高压压气机,就基本决定了发动机的关键核心性能特征。”

负责涡扇10抓总设计,以及压气机部分的十几个核心成员正站压气机测试台前面,看着刚刚被操作人员整理出来的报告。

因此,在接收到这批新的技术资料之后,NH90项目的推进速度确实比以往快了一些。

而能在设计点是25.25的情况下,一次就得到25.16的结果,毕竟还是仰仗了系统发挥的作用。

尤其611所的位置还在2000多公里外的蓉城。

“这个自然知道,总公司那边去年年末还发过一个专题,来介绍他们通过这个型号渡过困难阶段,实现扭亏为盈的先进典型来着。”

“这么好的结果……倒也不能完全算在我身上。”

DSI进气道只是优化范围窄而已。

“简直是神算呐……”

尤其是风扇和高压压气机的部分,还涉及到他使用叶片分离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扩压叶栅内涡结构进行精确利用的思路验证。

虽然涡扇10有两个主要装机对象,但歼11的可调进气道适用范围极其宽广,作为重型战斗机也不差那二三百公斤的重量,所以无需在发变匹配这块下太多功夫。

“我准备给歼10换上像歼教9那样的DSI进气道,可以降低一些重量,对飞机性能很有帮助。”

“那您的意思是,十号工程目前的设计,还得改?”

“那是当然。”

听到这里,包括海谊德在内,好几个人都表现出了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或者动作。

常浩南所说的,自然是要更换DSI进气道,并对气动设计进行总体改进的歼10第二阶段原型机——

只不过,导弹和飞机毕竟还是有亿点点差别。

涡扇10的部件级测试虽然还算顺利,但总归也是项目关键节点,他这個总设计师也不好一直当甩手掌柜。

眼下跟在常浩南旁边的都是航发设计领域的人,虽然目前还没分家,但终究跟几个总体所之间隔着一层关系。

“到底还得是常总啊,实际实验得出的结果,跟设计方案的理论值,相差只有3.6‰,还不到5‰,简直是……”

听到海谊德话都有些说不利索的盛赞,常浩南把目光从手中的报告重新投向正在试验台上的压气机,开口回答道。

常浩南自然也看到了这个喜人的结果,这意味着在部件级测试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

于是纷纷表示自己只是在常总的领导下尽到本职工作,不敢贪天之功云云。

人们一般的印象是“DSI进气道不擅长高速飞行”。

大家都是航空系统的人,而且保密权限都足够高,这块倒也没什么需要隐瞒的。

在之前的理论计算和设计阶段,海谊德倒也想过,以常浩南表现出的非凡水准,有没有可能减少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甚至实现一把过。

这种误解对常浩南没什么坏处,他也不可能额外去解释,只是笑了笑,就把话题转移到了另外的地方:

帮助皮埃尔他们消化吸收华夏方面带来的设计方案,只能算是正常的履约行为罢了。

要把新的传动系统给造出来,再换装到其中一架原型机上面,恐怕还得个把月的功夫。

常浩南把检测结果放回旁边的桌上,一边转身往外走一边说道:

“再加上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都不太行,就导致造出来的发动机具体是什么性能,在装机之前都有可能是个未知数。”

而就在王希博带队在法国开展工作的同时,常浩南也已经结束自己短暂的休假,回到了盛京。

所以他们对于常浩南对歼10所做的规划不太清楚也很正常。

但对于一般的飞机来说,高速工况有可能用不着,但低速工况永远都能用上,所以不存在“只优化高速而不优化低速”的选择。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进气道的适应范围足够宽,那么把优势工作区间扩充到跨音速范围,也并非没有可能就是了……

请收藏本站: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