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如果不是卖车赚了钱,我们也出不起这次请你们帮忙的钱……”
刘洪波看着眼前越来越大的建筑有些疑惑。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斤两,在京航大学里面还算小有名气,出了学校谁知道刘洪波是谁,之前在镐京那边也没少做项目,哪见过被人家总经理亲自迎接的场面?
常浩南一个东北人,哪能想得起来提醒别人注意气温这种事。
而且全是新手的技术团队也实在很难成事,总不能全靠郭靖山一个人带。
刘洪波抬起头,看向一直站在身边的郭靖山。
真正帮助火炬集团走向世界的,还是在其推动下不断发展前进的华夏工业。
说话间,他已经带着刘洪波来到了设计室内的一台电脑前面。
走在旁边的郭靖山回答道:
“咱们602所,最开始的时候只是122厂配套的一个研究室,后来虽然规模是大了,但也一直保留着把设计室放在厂里面的传统……”
说话间的功夫,几人先后走入了车间内部。
于是从京城出发的刘洪波对此毫无准备。
虽然他是靠造车上位,但是冰飞毕竟还是航空工业系统里面的单位,核心终究还是直升机业务。
简单一番告别之后,崔文学便带着几个人离开了车间。
“没错。”
也标志着火炬集团打响了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的第一枪。
说话间,面前呼出一道长长的哈气,眼镜上也蒙上了一层霜。
“这还是借了贵公司常总的光,让咱们的小飞机没怎么费功夫就获得了美国和欧盟的适航认证,这才签下来一笔30架的大单,否则这车间里啊,一眼都看不见几个人影……”
简直没有天理。
好在崔文学看出来了这位刘教授装备不行,没法适应东北的干冷天气,直接把头上的皮帽子摘下来递给对方,然后一起快步往厂里面走了过去。
所以请外援反而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这是我们对于直9型号后续发展的初步规划,不出意外的话,咱们之间恐怕要长期合作咯……”
冰飞集团和崔文学属于极特殊的情况。
由于运12是华夏此前唯一进行过FAA适航审定的飞机,之前常浩南在研究防除冰技术,以及跟欧盟方面谈判的时候,都拉了不少冰城这本的技术人员参与。
旁边的两人对视了一眼,还是崔文学开了口:
“崔总,郭总,是不是先去看看需要我们协助的直升机设计方案?”
以常浩南这一年半时间里搞出来的各种大新闻,整个航空工业,恐怕多多少少都沾过他的光。
一边走,一边也没忘了介绍刚刚一直跟在他身后的一名老人。
在车间里面简单参观一圈之后,刘洪波还是率先回到了正题:
偌大的车间里面,只有零零散散几架不同版本和型号的直升机。
课本竟然也是对方写的。
“惭愧,咱们122厂在航空业务方面的经营情况一般,所以订单数量也不太多,大多数工位都处在停工状态。”
无非是看在常浩南,还有火炬集团的面子上罢了。
郭靖山笑着回答道。
航空工业总公司下属集团的掌门人,一般来说也至少会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只不过,在这本书里面占据了大概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常浩南本人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下飞机的时候直接进了航站楼,又直接上车,所以没什么感觉。
反而是更远处的产线上,一种双发螺旋桨小飞机的数量似乎更多些。
听到这里,刘洪波算是明白人家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热情了。
“实在抱歉,刘教授,这段时间的设计工作都是在这边的设计室完成的。”
当然,嘴上抱怨归嘴上的,90年代末每个月五位数的工资终究还是香的不行。
可怜刘教授刚被自家师弟用丰厚薪水拉进坑,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出长差。
刘洪波点了点头:
“那倒也还不错。”
“咱们这是直接去厂房?”
冰飞集团这边的研发力量属实薄弱了一些。
“崔总您好,还麻烦您亲自出来跑一趟……”
后者当即点头:
“前段时间,我们已经解决了直9从原型身上带过来的一些传动结构方面的缺陷,发现这个型号完全有潜力发展到6吨左右级别。”
“所以,目前我们冰飞的计划是,依托直9原型,发展出突击运输型、专用武装型、海军型和民用型四种不同构型,再在这四种构型基础上构建完整的4-6吨级直升机型谱,成为我国通用航空领域的排头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