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88章 准备搞无人机(1 / 2)

第488章准备搞无人机

对于罗罗来说,M250只是他们当年收购艾奇逊公司时一并收获的意外之喜而已。

这种发动机早在1960年代就完成了基础设计,而且在艾奇逊时期就已经被转让给了好几个国家进行许可证生产。

虽然涡轴和涡桨发动机的更新周期并不快,这一型号直到眼下的90年代也不算过时,但这种输出功率最高只有331kw的小玩意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什么核心技术。

现在华夏方面的出价还算合理,况且又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罗罗方面没过几天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考虑到之前的经验教训,乔治和亚当也再没敢提什么一年一议的事情,而是老老实实地签了个为期3年的技术转让合同。

当然,英国人也不是什么慈善家。

他们在合同里特地加了一条内容:

在华夏国内,这个型号随便怎么用都没问题,但如果要卖给第三方国家,那么每一次成交都要付给罗罗公司一笔专门的出口许可费用。

“老张,这件事情,我之前就明确说过。”

至于在科工委和科技委那边能直接说上话的人脉关系,就更是吓人了。

看着张振华表现出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常浩南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前面之所以要通过西罗公司引进这么个不太起眼的型号,就是要证明“航发先行”这一路线的可行性。

毕竟,在贵航工业已经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是常浩南用一个“十号工程DSI技术验证机”的名义,给他们注入了一笔可以说是救命的研究经费。

“不知道常总是否需要我们调整一下研发的重点方向?”

他这边还有一盘大棋要下,自然不可能直接答应下来——

不出意外的话,这将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贵航集团的主打型号。

只能说,到底是大公司,经验丰富。

而身为火炬集团的总经理,常浩南如果硬要论级别,甚至够得上司厅局正职。

张振华见常浩南翻到关键处,赶紧开口进行解释:

“III系列和IV系列虽然先进,但罗罗那边未必愿意转让技术,而且要价必定很高。”

M250这个发动机的主要装机对象就三种——轻型直升机、初级教练机或者中型无人机。

送走老张之后,常浩南轻轻叹了口气,犹豫片刻之后还是拿起了旁边红色电话的听筒。

更不用说作为涡扇10项目的总设计师,说他能直接调动半个航空工业系统的资源,都丝毫不夸张。

“M250系列发动机……”

常浩南的语气稍微变得严肃起来:

“本次引进的型号,暂时没办法预设装机对象,所以我不可能在这里保证什么。”

“常总,II系列是任总经理他们经过综合考量,在成本、技术难度和性能上最为平衡的选择。”

这是一种子型号多如牛毛的轻型涡轮机,而镐发方面的目标确定为M250的II系列的B17涡桨型号,以及同为II系列的C10涡轴型号。

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有直接跟他们对话的机会。

……

如果说张振华和钟世宏这些人对于常浩南还只是感激加上尊敬的话,那么黔省那边的同志,就完全是一种崇拜了。

于是又试探着问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孙工,是我,常浩南。”

其实这是罗罗公司技术许可类合同的模板,面对任何授权对象都有的一条。

这个电话常浩南很少用,因此首先还是得自报家门。

所以,他也不得不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从这个角度出发,你们集团的选择没有错。”

火炬集团虽然规模很小,但说起来也是科学院直属的二级国企,级别跟镐京发动机集团、盛京飞机工业集团这些几千上万职工的庞然大物平起平坐。

“放心吧,我看得懂。”

“有印象,当然有印象!”

华夏这边的基本逻辑是权责统一,这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外汇支出,不可能仅仅因为程序合规就彻底择清责任。

哪怕PLA暂时没闲钱装备,也可以拿去出口。

几次转接之后,电话总算接通。

而如果在正式引进之前就大包大揽给了几个型号,那就又走上了过去“型号牵引”的老路。

但手里的职权可是半点不打折扣的。

他赶紧把话题转移到涡扇9A上面,报告了一下这段时间的装机进度,然后便离开了前者的办公室。

任炳达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希望常浩南能够保证这样一型发动机的前景。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