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我是白孝文

第137章 混乱(1 / 2)

第137章混乱

蛇肉是个好东西。

对肝肾有较好的滋补功效,补血。

改善人的视力。

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帮助人体排出淤积的毒素。在这个原始森林中毒了,还有可能解毒。

蛇肉的鲜味中略带腥味,清蒸、水煮蛇肉很多人是无法忍受的,即便是姜、蒜也很难除去其中的腥味。

白孝文用了很多的配料。

还用大瓮红烧。

这么大的蛇,一般人真处理不好这个食材。

蛇肉入骨后切成片,洗净沥干后放入锅中加入盐、葱、胡椒粉以及料酒红烧,可以加一些黄酒进行调味,做出来的蛇肉细嫩鲜美,但需要注意的是蛇肉烹饪时与很多调料、配菜相克。

有些东西是完全不能放的。

蛇肉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全部人体必须氨基酸,蛇肉高蛋白,同时肉质中固醇类物质含量远低于其他肉类。

蛇肉和鸡肉一起做也是最经典的一种做法吧,在民间都称为是龙凤呈祥,这种蛇汤也称为龙凤汤。

白孝文还专门从空间里头搞了几只鸡来,放在一起。做一瓮龙凤汤。

有些不吃蛇肉的,但是到了这边来不吃蛇肉的也开始吃了。物资匮乏。

做了好几款蛇肉。

安排人开始吃了起来。

“蛇肉啊,大补。姜蒜和辣椒圈做蘸料,蛇肉口感弹牙,比较有质感,无肥肉,蛋白高,类似鸡肉和兔肉之间的感觉吧,但是不会老韧塞牙,口感挺特别。咱们团座的手艺没得说。”

“这是蛇粥,和鸡肉一起煲,多加小葱,温润鲜甜秋冬进补最合适。”

“寒风凛凛的冬天,来上热腾腾的一煲,浑身便透出了暖意。

这时候来杯小酒最好了,不辞长作岭南人啊。”

有一个怕蛇的,闭着眼睛,鼓起勇气呡了一小口,然后惊喜地望着他说:“好甜。这是世上最甜的肉。”

“通红发亮的蛇肉,用竹签插在骨头两端的小孔里,牙一咬就可以撕下来一整条肉,微甜、紧实,从里到外都是辣酱的香,嚼起来略带弹牙的感觉。这很考验对火候的掌握,多一分肉太烂,少一分肉撕不下来。”

“我觉得,蛇肉本就鲜美,是做汤的极佳主料,倒也用不着加过多辅料。蛇肉去皮切段,过下水,切片生姜,小段香葱,再倒勺家酿的小米酒,这样蛇肉的鲜味更地道。”

队伍中有来自各个地方的人。

很多地方都有蛇肉的做法。

特别是一些对食物有点研究的,都能说上几句。

“在我们广东这一带估计是吃蛇的老祖宗了。做法层出不穷,各种蛇肉羹,蛇肉煲等等。有一道倒是不得不提,那就是蛇血炒饭。估计很多人听着就已经起鸡皮疙瘩了。但味道确实很赞的。有机会来我家可以去尝尝。

蛇的味道,我只能想起一个字,那就是鲜。鲜到什么程度呢?我虽然离开广东很长时间了,看到这个问题,想起蛇肉的滋味,还是忍不住流下口水。对于贪吃的老广,鲜只是对蛇肉的一个概括。如果要细细的描述,那不同的做法自然有不同的风味。粤人烹蛇,大有粤菜精细的特色。

不同的蛇有不同的做法,同一条蛇的不同部位亦有不同做法,务求物尽其用,享受到大自然的全部滋味。”

吃完后,继续出发往北走。

跟着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多了。

再有几天就能到怒江。

惠通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在同治、光绪的时候,由地方捐款,建立成一座能通过驮马的铁链悬桥。

为了破坏的公路,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出动了百架飞机,投弹数百枚。虽然经过修复,惠通桥的负载力还是下降到每次只能通行一辆货车。

这个桥也炸掉了。

英军配合不力,在这边的打仗比较艰辛。

怒江对岸都是小鬼子了,只能把桥给炸掉。

“咋了?”

“他烟瘾犯了。”

这里也有抽大烟的。

人一多起来就什么人都有了。

“绑了。帮他戒。”

看了下,回去的还有一周的时间。

这一周的时间看看让他戒掉。

看看还有谁抽大烟的,全都绑了。

“哪些人是抽大烟的,站出来。”

没人站出来。

非常的不配合。

去点人。

准备好了麻绳,给那些人全部捆绑在了一起,强制戒烟,先戒上几天再说。

什么时候好了,什么时候放人。

难怪打不过,抽大烟。

在西北的时候就已经有经验了。

白孝文:“把他带过来,还有多少抽大烟的一并带过来。”

白孝文要整治整治他们。

现在是自己的地方,不允许有着这样的情况。

很快带过来七八个。

都是稍微有些钱的。

这样的东西比粮食更贵,一般的人也买不起。

白孝文:“以后别再沾染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到。即便是不能做到也需要你们配合。”

开始打量着他们每一个人。

形体消瘦、脸色灰黄、体质衰弱、面青唇白、未老先衰、头发早白、牙齿松动、皮肤干燥、声音哑颤这些躯体特征是长期使用大烟的结果。

长期处于一种极度营养不良状态,加上大烟对肝肺等重要器官的直接影响,大烟者必定是脸色苍白、形体消瘦,少有肥胖者也只是虚而不实。

肺和支气管也多见并发症状,抽大烟者处于一种慢性缺氧的状态,故脸青唇瘀。

因此导致种种未老先衰的表现,如第二性征消退,头发早白,牙齿松动,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态。

精神恍惚,情感淡漠,性情改变,记忆力明显下降。在交谈时很易察觉他们思维迟钝,仅涉及大烟及相关问题还显敏感,精神也不集中。

有致皮肤搔痒的感觉,大烟者不断搔抓自己的皮肤。又因为他们的懒散及疏于个人卫生,常于反复搔痒处出现多处皮肤的化脓性感染以及遗留瘢痕。

看了一下,一桩桩件件的都能对上。

这边还算好。

在西北的时候更严重。

早在近百年前就有了。

西北巡抚奏折就有记载,西北地方向不出产大烟,并无造作大烟烟事,惟近来多有私食之人。

当时西北的大烟来源主要通过粤商和赴天津等沿海城市经商的西北商人。

当时粤商占据大烟生意的大宗,他们挑卖广货,在其中挟带大烟,而西北商人在天津等地售完土特产后,因贪图大烟利润极高,于是也转买烟土回籍。

当时西北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助长了大烟蔓延的趋势,有记载说,黑烟争说闹排场。到处开灯劝客尝。不是长官先过瘾,民间敢有许多枪。

之后由于眼红大烟带来的厚利,满清官员也提出要在中国种植土烟,两广总督就有鼓吹道:“应弛内地栽种大烟之禁,使吸烟者买食土膏,夷人不能专利,信银仍在内地转运不致出洋者。

也有人说,种植大烟,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种稻,大烟之利数于麦,其益于农者大矣。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