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有十几步,抬手往脸上摸,自己也吓一跳,一张脸真的热,就不知道,杨楚生在她拧衣服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前面。
怎么会这样呢?桂香嫂还边走边想,越想脸也越红。她跟这位知青,有几次这样的情景了,为什么会这样凑巧呢?
这美少妇又走了几步,还回头往竹寮瞧,还好看不到杨楚生,要是他站在门外,那她可能还有更多的想法。
杨楚生也是看着雨真的停了,她也肯定得走。干脆往地上坐,打开那个小木箱,里面是什么?有一支金钗,还有一对如意,都是金灿灿的。
这哥们真乐啊,从裤袋里又拿出那个手镯。往门边走,在往下滴的雨水中洗一下。
好家伙,是黄金的,这哥们爽到头发丝上面去了。拿着几件黄金瞧,做工是很精美,只是上面没有落什么款。
黄金跟瓷器不一样,这种没有款的,也不算是工艺品,不管是那个年代的,也就是黄金而已,感觉没有古董一样的收藏价值。
这年代的黄金价格虽然便宜,民间的交易,计量都是论钱的,一钱也就二十多块。不过二十块,可以买很多的东西,各个时代各个价格吧,现在卖了也不冤。
杨楚生手里拿着几件黄金饰品,在手里一直掂,估计值个六七百块钱应该有。六七百块啊,这可是一大笔啊,将这黄金卖了,他想跑到香港还怕没有钱,那把有唐寅款的折扇,就不用卖了。
不错!杨楚生点上烟,美滋滋吸一口,小心地清理着几个碗和那个小木箱。这些东西,跟他以前找到的几个,应该也找个地方埋起来,因为他还想跑到香港,以后回来了,就可以挖出来。
想不到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杨楚生清理完了东西,躺在竹铺子上就是乐。准备叫人替他看一天鸭子,他想回家,当然是将几件黄金卖掉了。
“嘿嘿!”这哥们笑得挺开心,这年代大家奋斗的目标就是肚子能饱,然后就是三转一响。六七百块钱,转也转得起,响也响得来。
第43章发财了
杨楚生那个乐啊,那个土堆,他一个人挖了整整一个星期,又挖了七八件东西,其中还有另一只手镯,就成了一双了。然后那一付木棺,他还是没动,估计里面的东西可能会更多,只是以他的想法,算是对这位入土了几百年的死者一种尊重吧。
这年代公社也有一支专门集中收埋这些东西的队伍,人家要怎样埋,就不是杨楚生的事了。这整个事让他一直想笑,水鸡叔还表扬了好几次。
走了,一对手镯和两件比较小的黄金器件,这哥们就往一本选集里面藏。从县城坐客车到滨海市,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最少能遇见十个地方在检查。检查的内容没有什么,就是投机倒把。公安也可以查,市管和治安组,还有打资办也能查,特别后面那三种人,他们敢在车里对乘客进行搜身。
是不是,车里满是汽油味的破解放牌客车,才出了车站最多也就两公里,就被挡下了。这年头就是简单,两哥们阴沉着脸一上车,想知道是那个队的,就得看他们的红袖章,原来是打资办。
“打开,包里放着什么?”一位哥们相当有洞察力,一上车就往每个人的脸上瞧,第一个就走到杨楚生跟前。反正看这家伙的一双眼睛,透出的目光最亮,夹带着一点资本主义的精光。
“是书,红宝书。”杨楚生还不爽,解开绿色军用书包的两个链扣,先掏出一本知青光荣证。
“是知青。”这哥们说着也露出点笑,知青当然不会是资本主义,也当然不会搞投机倒把。不过还是看一下知青光荣证了,立马就看着杨楚生,不是笑,而是在眨眼睛。
“嘿嘿,你就是杨楚生。”这哥们将光荣证还了,突然还掏出一包红金香烟。这可是一个标兵,打资办还举行了三次学习他的讨论会,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不会吧?杨楚生接过香烟就乐,想不到他这个标兵,还鲜活到打资办了。只是有点搞笑,整个车厢里,肯定就他一个在干着违法勾当。
终于到了,城市那种满大街自行车的铃声,在这年代听了就有一股亲切感。
“妈!”杨楚生还没进门,就看见他的妈挑着一担满是黑印的竹筐,肯定是到煤炭公司买煤。
“楚生,你回来了。”他的妈高兴呀,放下竹筐,看两眼儿子,然后“啧啧啧”三声,晒黑了。
“妈,我去吧。”杨楚生将书包放进家里,出来了就说。
“行,妈是请假的,我就上班去。”这位母亲将两张煤炭证交到杨楚生手里,还有十块钱。
杨楚生挑起竹筐,这城市的居民区,其实比农村也好不了多少,同样也是七弯八曲的小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