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综:谁说练武的就没钱途?

第200章 便利 第三天 急事(1 / 2)

第200章便利第三天急事

这些天,李安每天忙完事情,过海回九龙后,都会去南京街的理发厅帮下忙,或者陪师姐练会拳脚功夫。

不过,昨晚和李正涛鬼混了一夜,确实有些困倦了。

跟伍世豪交代了一些事情,李安也没有在码头多逗留,从中环码头过海回到油麻地的小轮码头,便直接回了城寨。

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了,舞厅也开始营业。

发觉花曼不在舞厅,李安一个人在外面简单的填了一下肚子,洗了个澡蒙头就睡。

房间灯光大亮。

花曼关上房门,来到床头看了一眼熟睡的李安,忽然嘴角上翘。

花曼甜蜜一笑。

“伍世豪几兄弟被人带走了?”

“我看伱很累啊?不会是办完事鬼混去了吧?”

侍应生低声回应。

“他说他叫何宜,找你有急事。”

他们都是街坊们选出来的代表,对李安并不熟悉,段迎风这个会长对李安的态度,让他们心里有些好奇。

语气一顿,李安思索着说道:

或许是因为死过人,这个处于尾巷,又靠近城寨边缘,十五年前被杨竹銮一把火烧了的石屋一直没人住。

她看了眼脸色红艳,发丝散乱的花曼,又瞥向下床的李安,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脸上有些发红。

“好吧。”

段迎风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李安已经来到桌前,先一步抽开椅子,坐在肥仔超对面。

李安面不改色,一把环住女人的腰,在女人的惊呼声中,反身将她压制

“别闹,等下有人来了”

她把吃的递给花曼,就飞快地走开了。

说着,她起身白了李安一眼,整理了一下发皱的裙摆,朝房门走去。

“还没有。”

现在福利会是段迎风和拳佬在操持,他可没兴趣抢两人风头去坐什么会长的位置。

两碗云吞面,两份芽菜汤。

李安双眉微颦,站起身看向段迎风。

那头的何宜语气又快又急。

“李正涛不是将西环警署的关系早早打点好了吗?怎么还会发生这种事?”

“可以到九龙仔去看看嘛。”

“不了,我坐后面就行了。”

“来都来了,要不讲几句话再走?”

李安下意识出声:

“联公乐的人?”

李安点点头。

李安也不再多说,出了福利会就脚步匆匆的回到舞厅。

而伍世豪暗中关注的联公乐也没有任何动静,陈寿好似连一点找回场子的意思都没有,一切都风平浪静。

李安心下一松,不过转瞬间眉头拧得更紧了:

随着客流量增多,就连位于龙津道这个三百多平的铺面都有些捉襟见肘,很多商品根本就摆不开,她都准备着将旁边的铺面买下来打通了。

“你们才是会长,我只是挂个名。”

“面积小一点有小一点的做法嘛。”

“那新街和大井街?”

“都这么晚了,谁会这么不识趣?”

看李安面色严肃,段迎风也不好勉强。

段迎风盯住骆驼鼎,面色严肃。

“李安,你来了,坐这里。”

“就是便利,方便的意思,销售商品也以市民的生活必需品为主。其实这种便利店十多年前,欧美地区就有了,只是这种即时性商店还没有引入到这边的市场。”

李安笑了笑,慢条斯理地说道:

“那些人流量小一点的居民区,我们也可以开类似于士多店这种便利店,不卖生鲜水产,只卖香烟、部分日用百货、饮品之类的嘛。

转身进了盥洗室。

直到第三天

花曼一早就拎着包出了城寨,这两天李安陪着她几乎转完了九龙仔和九龙塘,也看了不少心仪的铺面。

李安进来的时候,长桌前已经围坐了七八个人,让他诧异的是,肥仔超和骆驼鼎竟然早早就过来了,正坐在椅子上喝茶。

“花曼姐。”

花曼抬起了头,笑吟吟地看着李安。

花曼端起另一碗云吞小口吃着,一边吃一边说:“今天我去界限街看了一下铺面。”

他这话既是对肥仔超和骆驼鼎说的,也是对坐在桌前的其他人说的。

肥仔超清了清嗓子,正色道:“话不能这么说,我和鼎爷只是过来凑个热闹,你作为福利会的名誉会长,对福利会的事情应该很清楚才对,我当然要问你了。”

“差不多吧。”

李安也不客气,接过花曼递过来的筷子,端起碗就吃了起来。

“好呀!”

“城寨内的大小字头,除了规定好的新街和大井街,不许捞过界,否则犯具没收,赶出城寨。”

“吃的给我吧。”

“快到凌晨了。我回来的时候看你睡的正香,就没叫醒你。”

“就是个虚名而已,我也不参与福利会的事。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问段迎风和拳佬。”

四目相对,花曼任由手腕被李安握着,嫣然一笑:

“你醒啦!”

骆驼鼎试探着段迎风的态度。

而肥仔超和骆驼鼎一点也不意外,脸上也没什么表情。

段迎风脸上有些为难。

他上辈子做得就是便利店生意,对于选址还是有点心得的。

他环顾了一眼围坐在桌前的众人,快步走到李安面前,压低着声音:

李安打了个哈哈。

花曼白了李安一眼,打趣道:

“小一点能干嘛?你准备开士多店啊?”

李安一边说,一边埋下了头。

李安看出对方的情绪,又找补了一句:“这样,如果不是什么急事的话,我再过来也来得及。”

两人说话的声音不算小,坐在一边的段迎风也听了个清楚。

“哦。”

“.好吧。”

李安回了一句后,又接着道:

“还有旁边的九龙塘,有不少名校,居住在那里的人收入高,舍得花钱。”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