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千年来百试不爽大杀招,愣是被皇帝一个看似无意的小举动给破了。眼下士人阶层不光不能用话语权来胁迫皇帝,倒是被皇帝反客为主,用《半月谈》和《商报》反过来猛烈打击。
“陛下,高尚书之言也不是全无道理。自古以来为君者都以任、孝、爱为尊,不宜过于锋芒毕露。”
怪不得当年顾宪成、沈鲤等人要坚持创办《东林旬讲》和《半月谈》抗衡呢,而皇帝在破获养心殿谋反案之后,也第一时间把这份报纸给查封了,原来是为了堵嘴。
但有一个人既不失望也不灰心,还沾沾自喜。因为他自始至终都站在皇帝一边,皇权越大收益越高。不过越是这样就越要直谏,随时提醒皇帝注意分寸,不要把大好局面搞得无法收拾。
“呃……臣以为各具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接过雪茄烟,就着打火机点燃,紧吧嗒两口,洪教授的历史课正式开讲了。别看朝中有这么多大臣,可能让洪教授讲课的人几乎没有。
历朝历代的改革和变革都疏忽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改革和变革?不理清楚这个问题,就等于出门没有目的地。走了半天全是无用功,说不定越走越远,还不如坐在家里哪儿都别去。”
如果要讨论新政的大方向,袁应泰必须俯首帖耳字字斟酌,但要谈古论今,别说这位连童生水平都不够的皇帝,就算把袁可立和李贽都叫来,他也不怵。
只可惜当年没人能看到这一步,也不屑于在专供市井小民传看的报纸上口诛笔伐,以至于现在想用了、想写了、想说话了,却发现两手空空、无的放矢。
反之就是昏君,哪怕全国百姓都吃饱穿暖了,只要损害了士人阶层的利益,就算执政期间没出任何大错,无法扣帽子,也得编一大堆故事,从民间把其名声搞臭。
而报纸这个看上去很不入流,一贯被士人阶层唾弃的俗物,杀伤力却如此之大,把皇帝的意志跳过了士人阶层直接传达到民间。
只要谈起报纸两个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世人只知也只信《半月谈》,而到了两广、福建地区,《商报》则一枝独秀,人气颇高。想打败这两份报纸,恐怕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再加上个皇帝的因素,基本就没有可能了。
而面对这个人的劝告,皇帝还真能听进去,不过看样子是不打算采纳,又摆出要上课的架势。冲着王承恩伸出了两根手指,后者马上从腰带上挂着的银盒子里抽出一根黑褐色的小棍子,并随手点燃了打火机。
但有几个人能听明白,也必须听明白。比如袁可立、袁应泰、马经纶,以后可能还会加上金世俊、左光斗、庄元臣、孙承宗等正在新政事业里摸索前进的年轻一代官员。
他们做为新政的接班人,要比老一辈先行者的任务更重,不光要把皇帝的想法逐一付诸实施,还得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一边继续向前摸索,一边回头对漏洞缝隙贴贴补补。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