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才不想在乱世谈恋爱

第225章 前夜,可敢杀人?(2 / 2)

没办法,卢植对河北的影响力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么说吧,即使现在把汉末三杰的另外两位一起拉过来,最多也只是代替他坐镇冀州的作用,卢植对幽州的影响力却是再无人可以替代。

名门出身的子弟向来不会惧怕眼神交流,平白让自己显得小气了。

接触过的几位顶级谋士之中,荀攸惜字如金,暗自谋划宛如隐刃,一旦出鞘便便直击要害;贾诩视角高远,手段不拘一格,视世间规训如同无物,可以比作毒箭。唯独戏志才到目前为止不曾显山露水。

徐嘉树心知这是进了选项,可眼下一时半会也想不出破局的方法——难不成将本土世族全部杀光?且不说人家还没叛变呢,就算真的叛变了,只凭刘备手下这些大头兵,也未必打得过张郃麾下的冀州大戟士,再退一步,就算打得过,又要靠谁来进行统治呢?

脸上完全没有一丝娇羞神色,唐柔直直地反瞪过去。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自己的道具让老爷子产生了他还有余力的错觉,这才不惜老弱地一头扎进河北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来,可效力结束之后,他便原形毕露,变成一个命数已尽的老者。

称呼这种事情,两个人问心无愧的时候怎么叫都成,便是暧昧如哥哥妹妹,也能叫出一股子水泊梁山的感觉,反倒是心中有鬼的时候,稍微沾上点边就巴不得避嫌呢。

除了卢植病重之前交给刘备的军力之外,此刻的邺城已经宛如敌国。

历史上他的寿数本就到这一年为止,再加上接管多事之秋的冀州,更是让卢植的心血几乎为之熬干——本地世族树大根深,把持着州政的方方面面,要想不被蒙蔽和架空,做出一番作为,只能花时间小心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再加以行动,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于一个本就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无疑难以承受。

卢植集中所有精力,在死前打垮袁绍的决策也进行得不是很顺利。

紫色?

偏偏就是知道徐子茂不是有心讽刺,唐姬一肚子火气无处发泄,便另寻由头凶他。

“哼”,唐姬又羞又恼,迈着碎步离开战场,嘴上却犹自不认输,“我才不跟你一般见识!”

“他在流泪,无声地流泪”,刘备重重叹了口气,将布帛扔出很远,“日暮图远,英雄华发,若不是沮授和审配顾及名声,不愿在老师还活着的时候公开背叛,恐怕城里早就换上袁本初的旗号了。”

阳谋,而且是很粗浅的阳谋,但卢植就是接不下来。

然而这一瞪,虽然看起来很凶,但是没什么用。

可按儒家正统来讲,紫色有损朱色作为正色的地位,如《论语》有言“恶紫之夺朱也”,这种观点到两汉仍有影响,《汉书》中对王莽的行径便给出“紫色蛙声”的评价,可见官方宣传仍然用作贬义。

简而言之,紫色地位虽高,却不是正色,用来暗戳戳讽刺唐姬这位废皇后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捉狭一点猜想,几乎就是指着鼻子骂的程度。

有恃无恐之下,可恶的徐子茂非但没有半分悔改和收敛,反而摸了摸下巴,饶有兴致地直白评价道:“黑色固然美丽,料小柔穿紫色更佳。”

徐嘉树心中暗惊,以为刘备在与自己争权夺利,两人对上眼神之后,却又耐着性子没有发问,等到卢植再次沉沉睡去,两人并肩走下台阶,才开口询问,“玄德兄,为何不将卢公之命写下来?”

这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基本已经宣告了倒台。

“不知。”

话刚出口她便很快反应过来——自己当初就不该傻大方让他叫自己的小名,如今便是再想收回来却是已经不可能了。

嗯,绝对不是因为徐嘉树突然想到什么“紫色很有韵味”这种奇奇怪怪的话。

刚入邺城之时,刘备自以为从此一飞冲天,定能在老师麾下实现胸中所愿——毕竟天底下哪还能找到第二个位高权重之人能像卢植那样需要他,又能充分地信任他呢?

“.”

他手指着刘备手里握着的布帛问道。

老爷子快不行了,任何一个当面见到卢植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

徐嘉树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为什么邺城敢名目张胆地克扣自己的后勤补员——卢植不说死到临头,至少也是油尽灯枯,已经失去了治理政务的能力,更无法履行政治承诺。

唐家同时有人位居三公与常侍的辉煌已经是往上两代人的事情,与天家只有些许残存的情分,故而唐柔能被选做皇长子的正妻,自然不是平常的庸脂俗粉。

这已经是刘备作为一个没落宗室能得到的最好的开局了。

唐柔自幼便读过不少书,对这种骂人不吐脏字的文字游戏颇为熟稔,若不是不久前才和徐子茂有了生死相托的经历,她几乎就要拂袖而去了。

三爷抛下这句话,不由分说地拉着徐嘉树直奔州牧府而去。

抬起头,却不见志得意满,双眼遍布血丝,满脸的疲惫与悲苦。

“谁让你叫小柔了!”

“是你说让我叫小柔就可以的啊”

一方面,紫色在民间已经流行许久,朝廷也将之作为最高等级的印绶颜色与侯爵金印相配。

这种情况下,速战袁绍的计划就被本地世族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了下来——什么时机不够好啊,粮草不够足啊,天气不够暖啊

要说他们已经里通袁绍吧,又没有实质的证据,哪怕这帮大爷一再拖延时间,人家表面上做的也完全符合程序,甚至称得上老成谋国。

闻言,戏志才收起病恹恹的作态,只问了徐嘉树一个问题。

“子茂可敢杀人否?”

请收藏本站: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