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园园还有剧组工作人员看着她,他们也不知什么地方出问题,不过咏玫这样的情绪,电影肯定拍不好。张扬点上一根烟,把咖啡递给毕志非,他摇了摇头,冷笑道:你说不知道什么意思?开拍前让你们围读剧本,我已经说出我要求的,是你一直出错,这要怪我吗?
用不用看监视器?
张猛,把监视器放给咏玫看,让她自己看,她什么地方出错。
演员有一个错觉,总感觉自己演的不错,导演在看监视器,特别是剪辑电影时,一帧一帧看电影,会发现演员的问题。
咏玫的眼神中有冷漠,她似乎不习惯拍广角镜头,特别是看监视器时,她嘴里嘟囔着我的脸怎么这么大?
张扬被她气笑了,他告诉咏玫:广角镜头,拍演员脸时,显的脸大,这也是国内很多演员抵触广角镜头原因,你们还不习惯,懂吗?
张扬指着监视器:你看看你这脑袋,摄影机移动,你这脑袋跟着摄影机做什么?
咏玫捂着嘴偷笑,确实是这样。
刚才因为张扬指责咏玫太多,她在闹小脾气,一句:不知道,正是她消极对待,要不是张扬获奖过,咏玫会直接发脾气,她会说:
你说我演的不对,你个小年轻,你演一遍试一试。
张扬对人性有一些了解,他直接让咏玫自己看监视器,现在给她台阶:玫姐,知道你没当过母亲,你心中可以想象自己是母亲,见到儿子时,你和他对视。
听到张扬温和语气,咏玫心里也好受许多,她点点头:嗯。
再拍一遍。
这一遍拍的还不错,母亲,房子,白马,狗,奶奶,继续右移镜头,母亲手中牵着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导演童年,再向右移动,爷爷和奶奶站在一起,他们旁边是一头小猪。
这是张扬擅长的,一个镜头中不同的时空变幻,当然,这种拍摄手法不是他独创,沟口健二在《雨月物语》中这样拍过。
张猛在旁边说:牛逼!这段长镜头可以成为教科书,先交代爷爷已经去世,然后爷爷再出现,镜头语言让爷爷死而复生。
杜杰也说:导演设计的长镜头,炉火纯青,岂是一句牛逼可以形容,这是牛逼大了!
张扬摆摆手:这段再来一遍,明天拍摄房子燃烧的戏份。
嗯。
咏玫的气消了,张扬也把帽子摘下来,他从唯我独尊的导演,又变成她的臭弟弟。
回去的路上,已经凌晨,酒店已经没什么吃的,张扬胡乱吃一点,早早睡觉。
两个星期前,魔都著名医院的著名脑科主治医师,他说张扬得脑瘤,两个月之内就会去世。
现在张扬还活蹦乱跳,这位著名脑科主治医师已在昨晚因为脑出血去世。
这足够讽刺!
剧组正在拍广场上集会的戏份,因为这位脑科主治医师去世,媒体过来采访。
记者想听听张扬如何说?
昨晚王医生已经去世,张导演有何感想?
他的去世与我无关,安慰他的家人,请节哀,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他会活在痛苦中,我拍我的电影。
记者又问:听闻你把李女士起诉,她和你的孩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我们人类,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这是一种名人效应,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有成就,东北人,魔都人,成都人等等,在交谈时就说这个人是我老乡,这个人姓赵,他是我的本家。
这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中有体现。
同时民国时期军阀张宗昌的诗中也有体现。
听说项羽力拔山
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
奶奶早已回沛县。
我们仔细想一想,张良与张宗昌有什么关系?
只不过都姓张。
现在有一种风气,八旗子弟的后代,总认为自己是贵族,祖上如何辉煌。
这种就是现实中的自卑,同样李护士也是自卑,因为我有名气,所以想要依附,这种事会经常发生,很多人想给富豪当儿子。
我起诉她,就是要教训她,为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打击不正之风。
美女记者问:她是一个单亲妈妈,你起诉她,李女士被审判,她的孩子怎么办?
被这种母亲教育,这种孩子以后也会犯罪,我建议社会福利机构介入,孩子应该交给机构抚养。
张扬说:你们这些臭鱼烂虾可以走了,不要耽误我拍电影。
记者听张扬的话,知道他的思维很快,而且了解人性,他总能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地方,现在社会确实有一种爱慕虚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