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唐太宗李世民,一般般,但也不丑。
最后看始皇,虽然也有点矮胖的嫌疑,但威严深重。尤其是还佩了剑,一看就颇有气势。
看完一圈,刘彻发现被两个宫人扶着的自己输了。
就不说长相这种了,反正都是后人编的。凭什么别人的画像都是皇帝单独展示自己,到他这里多了两个宫人?画师你到底在内涵什么东西?
他刘彻用得着别人扶吗?还是两个人扶!
唐朝位面。
李世民摸着下巴觉得还挺符合逻辑的。
“汉武帝好像不怎么习武,以他的生活水平,时间长了体虚发胖也是有可能的。”
刘彻:你才不习武!朕文武双全!朕只是不亲自上阵杀敌而已!
李世民还在分析:
“武帝晚年身体不好,在行宫休养,需要人搀扶实属正常。”
魏征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替汉武帝说一句公道话:
“武帝晚年仿佛是患了消渴症,应当身形消瘦才对。”
图画中明显不符,不能对着图分析。
李世民却一击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那肯定还是生活习惯闹的,他晚年都患消渴症了,说明他以前也爱吃那什么高油高糖。之前没发病,不代表他身体就健硕,所以还没消瘦下来之前,出行是该有人搀扶的。”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隔壁刘彻听了都想打人。
魏征:所以陛下为什么执着于用后人靠着想象绘制的图画来分析武帝?
李世民:嘻嘻,当然是为了迫害武帝啦。
没看到旁边写起居注的官员已经奋笔疾书,把“上曰:汉武帝或因饮食患病,身体虚弱,出行皆由人搀扶”给记下了?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皇帝自己说的内容真不真实不重要,反正说了的都要记录下来,非常适合用来给汉武帝造谣。
魏征:……陛下,你这样真的很幼稚。
天幕中,申猴发现话题偏了。
好在这一趴也没耗费太长时间,也就几分钟而已。他赶紧把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至于某些皇帝的小小意见,就暂时忽略了。
【介于诸位已经将环境保护写入了律法,这里也就不过多赘述,强调其重要性。接下来主要给诸位展示一下因为环境缘故遭受到侵扰的动植物。】
镜头给到了一只只胖乎乎的黑白萌物。
这是熊猫,古代称为貘。貘对于皇帝们来说不算太陌生,很多皇帝的珍兽园里就会养上几只。
【因为后世人类数量太多,很多林区也被人类开发出来成为居住地和耕地。适合熊猫生存的区域大大缩减,导致了熊猫数量的锐减。】
其实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食物来源单一,食物遭到破坏导致它们缺少食物而死,生殖系统受到细菌感染导致产卵率低下等等。
不过这节是讲自然环境保护的,所以重点说栖息地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熊猫靠着它可爱的外表和濒危的数量成为了后世的华夏国宝,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种群数量终于渐渐增加,从濒危降为易危。】
皇帝们:……听着好像还是很危险的样子。
对于某种生物的灭绝,他们是没太多反应的。古代又不讲究生物多样性,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行。
不过看了这么多天天幕,大家也意识到了。后世人虽然会做很多很无聊的事情,但国家推行的事,一般还是蛮重要的。
他们不明白,只是暂时还没弄懂其中的重要性而已。
好在熊猫濒危这个和他们古人关系不大,他们的百姓数量还没夸张到会威胁熊猫栖息地的地步。
所以这一环节大家就看个乐呵了。
申猴也是提醒他们一下,哪些生物容易进入危险行列。
只要皇帝们身边的史官动动笔记录下来,等到历史进程进入到后世那种阶段,自然会有聪明人翻看史书。对照着记录重点关注这些脆弱的小生物,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现在只要把该提的都提一遍,皇帝们不放在心上也不要紧。
天幕中一个个物种被展示了出来。
众人看了一圈不得不承认,陆地上的动物还得是熊猫最可爱。而水里的,则是江豚白鳍豚比较萌。
每个动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视频记录,其中熊猫的最多。大家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手指不停地翻着那些熊猫的视频,越看越上头。
有不怎么去珍兽园的皇帝就感慨:
“这些貘看着怎么那么憨?”
走个路都能把自己摔懵,完全不像介绍里的那么凶猛。主持人还说它咬合力、奔跑速度在熊类里都是名类前茅的,完全看不出来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这个时候,就有看书多的人想起来了。
“貘好像是蚩尤的坐骑来着,蚩尤就骑这玩意儿和炎黄打仗?那输了不冤啊。”
他身边的人嘴角一抽:
“你从哪儿看的?史书可没记载过蚩尤的坐骑是什么。”
那人挠挠头:
“那可能是我看了什么野史吧。”
有了解内情的同僚忍不住开口道:
“你那个充其量算民间传说,野史都称不上。”
他是专门在翰林院负责编撰书籍的,对各类文献看得都比较多。所以哪些是野史、哪些是正史、哪些是志怪小说、又有哪些是民间传闻,他立刻就能分辨出来。
那人惋惜不已:
“居然是民间传闻,那就不能请天幕问一问蚩尤本人,打仗的时候有没有被貘带着一起摔倒了。”
他的同僚:
“……天幕不是说从夏朝开始选取的世界吗?哪来的蚩尤在看天幕?”
他甚至怀疑,夏朝人能不能看懂天幕。
因为这个天幕是后世之人弄出来的,而非神灵。后世只能根据书籍记载来还原各朝各地的语言读音,但夏朝它没有记载啊。
所以夏朝的语言,恐怕是个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系统表示:不,我还有语言翻译组件。就算一开始听不懂,让子系统去实地熏陶一下,时间长了也能学会那边的语言。
有子系统作弊就是这点好,可以加快学习进度。之前系统说完长寿秘诀后消失的半个月中,干的事情里就有这么一件。
也就是说夏朝的语言已经勉强破译了。
不过夏朝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看天幕确实挺吃力的。基本和不识字的百姓差不多,要靠语音朗读。
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词汇他们也听不明白,特供版的语音翻译十分冗杂。
总之,夏朝人包括不少商朝人,看天幕就是顶多看懂十分之一,当个乐呵了。
申猴在讲述完之后,又着重讲了一下环境破坏后治理补救的方法。
比如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防风固沙,说起来这个也不是现代才开始有的问题了。西域沙漠就是古代的时候渐渐形成的,和西域那边的居民过量种地消耗水资源也有关系。
而黄土高原则更复杂一些,除了有砍伐树木这个原因之外,其实还有气候变化。0度线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北方变冷,树林生态也变得脆弱了许多。
近年有一些学者认为,黄河上游的植被重新繁茂起来的速度超过了人类植树造林的效率,应该是和气温上升有关。因为气候在慢慢向上古时期贴近,所以曾经消失的树木自己也在生长回来。
申猴将开封地区的黄河横切图展示给了所有人看。
【由于黄河上游树木缺失,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沙土被河流一起带到了下游,导致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越堆越厚。】
这个横切图简直堪称恐怖,河水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开封城地面的高度。不仅是河面高度,就连河床高度都比地面高了7米多。
河道两侧纯靠高高的堤坝阻拦河水,万一堤坝出点问题,就是水淹全城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从古代就慢慢积累下来的。古人也不是没试过处理河底沉积的泥沙,但这太难了,要不然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治理黄河和治理沙漠两个大麻烦丢出来,搞得皇帝们一个个都头大如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沙漠他们还能放放,反正大多在西域,也不是中原腹地。黄河不行啊,开封可是中原的重要城市。
而且不止开封,黄河流经的区域重城一个接一个。要是各个都像开封这样出现地上悬河,那太恐怖了。
申猴抱歉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