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第二十六章 初访美国(1 / 2)

说起湘军的成立还是颇有戏剧性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被迫打开门户,洋人得以进驻中国沿海,使原来就极其敏感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发匪趁势而起祸乱中国,由于八旗与绿营与其对垒一触即溃,所以朝廷在万般无奈之下让曾国藩等人回乡招募义勇,由于曾国藩是在湖南老家招募的义勇,故称其军队为湘军,湘军果然不负重望连战连捷,最终打败了太平天国,但问题是这是一支私人武装,对这一点曾国藩与朝廷都心知肚明,谁也不轻易点破,随着战事日渐尾声,对湘军的善后便提到日程上来了,慈禧主政时的态度是尽数裁减,以绝后患,不过由于同治的夺权,此事就不了了之了,曾国藩请裁是怕功高震主,惹祸上身,完全出于私心,而同治想裁撤完全是出于对湘军了解,根据后世研究,湘军后期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了神秘组织天地会的手里,白天是有官职的武官说的算,而到了晚上武官就得听从天地会中长老的吩咐,而发匪(太平军)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实权掌握在了哥老会的手里,因此十九世纪中期的长时间内战实质上演变成了两个地下帮派火并的舞台,这些当然是曾藩和洪秀全所想不到的,裁撤湘军是必需办的事,不过要延后,通过参观丰台大营,同治对所谓的“精锐”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同治又先后考察了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香山健锐营三大拱卫京师的大三旗营。考察的结果与丰台大营大致相同,在十余万的八旗将士里,挑选出了大约3万人做为自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部队,这支部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支部队,不但工资高而且装备好(虽然此时还没有购进什么像样的装备),这支部队成为清代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陆军,而且同治对其极为严格,现在做的主要是体能与射击的训练,在体能上注重高强度的训练,每天要在身上负重三十公斤跑上1万米,而且一个月最少得有两次连续两天的无负重突击训练,坦白的说,这种训练强度也只有现在的解放军才能忍受,这些闲惯了的八旗子弟被同治这种训练法一操,顿时有些人就打了退堂鼓,不过,大部分官兵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大多数人只有当兵这一条路可走,若是改行还不知道自己能否存活,虽然,这些人身上还是有数不尽的缺点与不足但是透过这些人的努力,同治还是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立国之初八旗劲旅身上的那股血性,可以说清朝的赫赫武功都是在八旗子弟赴汤蹈火的参与下完成的。康熙年间满洲旗人佛伦写过一首壮怀激烈的《从军行》:

神蛟得**,铁柱焉能锁!

壮士闻点兵,猛气怒掀簸。

赤土拭剑锋,白羽装箭苛。

矫首视天狼,奋欲吞幺幺。

鲸牙如可拔,马革何妨裹?

行色方匆匆,妻孥无琐琐。

送复送何为?别不别亦可。

亲朋劳祖饯,且立道之左。

请看跃骅骝,扬鞭追伴伙。

长天碧四垂,乱山青一抹。

大旆高飞扬,万马迅风火。

一鸟斥地飞,先驱者即我!

此诗讴歌了八旗子弟出征前表现出的气吞天狼的壮志和马革裹尸的牺牲精神,诗末结以“先驱者即我”铮铮壮语,全无半点生离死别的悲哀。离开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和强烈的报国意识,很难理解诗人在这里刻画的艺术形象。在清代前期平定三藩之乱、反击沙俄入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以及历次边疆战争中,八旗官兵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大批开赴战场,不少人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建功立业。部分八旗兵丁,世代戍守在爱辉、齐齐哈尔、墨尔根、三姓、珲春、归绥、宁夏、凉州、庄浪、乌鲁木齐、伊犁等沿边重镇,构成一道从东北到西北绵延数万里的边防线。

同治久久的注视着这群担当起清朝复兴的八旗劲旅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祖先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影像,值得说明的是,挑选出来的这万人其中有蒙古人、满人和汉人,同治并未把们按民族成分划分,而是把他们打乱了杂处在一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的融和与团结,随着他们日渐熟练的掌握了现代武器的使用,也逐步适应了同治这种极端的训练方式,转眼间已经到了1866年的五月,同治盘算着李鸿章这个时候应该回国了。

自从,李鸿章被打发到美国去研究铺设铁路的事宜后,李鸿章就踏上前往美国的路程,李鸿章此次来美国是为了铁路的事,因此在美的商船上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不过与李鸿章同来的还有几百名幼童,这些人就是同治新政中提到的派幼童出国留洋的那批人,本来,是要年底才送其赴美的,但有了李鸿章要去美国,同治就借题发挥一箭双雕的同时办理了,李鸿章坐船坐的很乏味因此在船舱里便与副船长杰克聊起了美国的风土人情,从其口中得知美国是一个刚建国不足百年的年轻国家,不过,其国家发展的速度极快,由于刚刚结束了南北战争,国家百废待兴,李鸿章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心想,自己先看个究竟,如果可行性不强,就力劝皇上收回成命,在船上大概住了有一个月,李鸿章基本上了解了美国,二月末李鸿章终于登上了美国的国土,当地的官员由于提前得知了李的到来,因此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市民也想一睹这个古老东方帝国的朝廷大员是个什么样子,李鸿章出访还是有一些资本的,不到四十岁的他,长得儒雅得体,又带过兵,有着高于国人的身高,因此普通美国市民对李的第一印象极好,也渐接的产生了对清朝的好感,李并没有在市民面前做更多的停留,便被早有安排的当地官员安排进了馆绎,到了馆驿李终于可以先休息一下了,李鸿章在美国的第一个夜晚睡得很好,丝毫没有表现出些许的水土不服,第二日上午李刚梳洗以毕手下人就告知有一位美国的经理来找,李疑惑不解,不过还是到客厅接见了客人,来人是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经理伍德先生,来此的主要目的是与李鸿章谈铺设铁路的事情,

李面有不悦的说:“本大臣此次来确是为铁路而来,不过此事先要与贵国政府商议后才可议定”。李颇为不快的说。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