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草原人寇掠汉土,祸乱并州时,赵家子弟总是第一个响应平城守将,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离开安全的赵家堡垒,拿起刀剑,来到平城城头,与全城百姓一起,抗击外族的侵略。无数次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赵家男儿铁骨铮铮,也使得赵家子弟,在平城不但一呼百应,更是在雁门,并州拥有着莫大的声望。
这位赵公子,单名亮,字明诚。上面两位兄长,一位叔父,皆战死于平城。偌大个赵家,只剩下老父,与兄长留下的两位遗孤。是以赵三公子,极度厌恶战争,极度害怕死人。因为,他赵家直系壮男,只拼得剩下他一个了,他还要侍奉老父,抚养幼童,如果又打起来,他恪于赵家家训,必定得再上城头参战,到时若有个好歹,他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赵亮也曾问过老父,言自家家大业大,兵荒马乱之时,躲进赵家城堡,或远迁他处,必定能保全家族,何苦让赵家男儿在平城白白流血?
赵老太爷长叹一声,却是说出了一段赵家隐秘历史。他这一支,却是原来故赵国平阴人,先祖乃是王族,随大将军李牧镇守雁门,于是把家安在平阴城。后来秦灭六国,赵国平阴,平邑城毁于战火,于是秦人重新选了块地方筑城以御匈奴,就是现在的平城。他赵家祖先,也被安置在平城,就此在平城扎下根来。
赵家祖先,有着自己的骄傲,因为随李牧征战沙场半辈子。于是留下祖训,后世子孙,必定要以守土护乡,抵御外族为念。汉武时,赵家也有子弟随名将李广出征,立下不少功勋。只是后来,随着汉武大帝横扫天下,匈奴逃得没影,这一时半会,也没仗可打,赵家才慢慢从军中退出,从此扎根平城,安心发展,成了平城首掘一指的大家族。
只是好日子不长,到了东汉,草原人又慢慢发展起来,开始掠夺大汉边境。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家,富贵已久,早已不复当年血勇。再去参军,是不太可能的事了,但只要外族把战火烧到了平城,赵家子孙却仍然是第一个拿起刀枪弓箭,上阵厮杀,如此,也算不违了祖训。
这赵三赵明诚听天书一样把这故事给听完了,却是再也不敢生什么举族南迁的念头。只好每天提心吊胆的侍奉老父,教养幼侄,只盼着侄儿快点长大,父亲长命百岁,这样,也好过他一人咬牙硬撑这数百年来庞大家族。
赵公子最近日子过得还算平静,虽然听说中原挺乱的,天子都被董卓劫到长安去了,至今音信全无,诸侯也是你打我我打你不得安生。但托了并州并不富庶人口又少的福,自董卓丁原走后,却无诸侯来打并州的主意,而县令王大人,却又是个能文能武的官儿,把平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说,还有惊无险的吓退了数次鲜卑人的进攻。日子要是这样一直过下去,其实挺好,赵公子也非常喜欢这种简单平静的日子。只可惜,没高兴多久,前几日,却来了个大军阀头子刘备,带了如狼似虎的十万骄兵悍将,把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刘备的名儿,赵亮听过。赵亮没别的爱好,就是没事的时候,喜欢到茶馆里听听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说些这天下间的新鲜事儿。而这刘备的名字,这些年里,屡屡被那些大商人,或者贩夫走卒说起过。他们说完刘备的事后,总会一脸钦佩的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儿,说这人实在有本事,是能人。于是赵亮心中,已经深深的烙下了刘备的影子。
刘备此次前来平城,虽然经并州下司隶往京兆救皇帝,实在是与平城扯不上什么关系。本来就是如此么,你刘备去救你的皇帝,向天下人证明你的忠肝义胆,但为什么一定要来平城呢?但是赵亮还是一厢情愿的为刘备准备好了理由:平城地处要地,乃刘备自幽入并必经之地,这等地方不落在刘备手中,万一刘备要退回幽州,到时平城落入别人手中,岂不是没了退路?
赵亮将心比心的想了下,觉得自己若是刘备,也一定要先把平城给占了,做好事归做好事,若是万一皇帝救不成,自己也陷进去,退不回幽州了,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太史公曾言家累千金,坐不垂堂。那刘备身份何等尊贵,却为了天下人,冒险行兵,往那凶险的长安营救天子。在赵亮看来,实在是一等一的仁义忠贞之人。他欲行此险事,那给自己留条退路,也完全是应该的么。据别人说,那在南阳的袁术,可不是什么好人,前几年讨董的时候,就与刘备不对付,更何况,那西凉兵马,一个个,可不是什么吃素的,当年就是在董卓的带领下,搅得天下汹汹,动荡不安。。。。。。
不得不说,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刘备麾下的周禹等人,把情报工作和宣传工作做得实在是好。搞得刘备如今在各地,差不多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而赵亮,则先入为主的为刘备眼下的种种行为,一一安上了合法又合理的理由。既然如此,赵公子自然是要为大汉的第一忠臣刘备刘玄德出把力了。即免了刘备在王横不识好歹之下一怒攻城,又可以为偶像办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赵公子出马,召集了城中一帮有头有脸的人,围了县衙来抗议了。刚好,那些富人,都是极度贪生怕死的,见得赵公子带头支持献城,便都一个个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来了。
赵亮走到县衙门口,刚好见到县尉,这县尉与他相熟,于是便托他进去,让他向县令王横转告他等要求。方才有了之前这一段。
....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