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一听,差点没从椅子掉下来,腹腓道:这个傻B娘们,还沉兵山海关,刘元昊手下那帮亡命徒,连老毛子和小矮子都打消停了。在长城外面没事想着法的找借口挑畔,咱大清朝庭那有本事跟他对抗,真惹毛喽,找个狗屁借口就敢打到北京来。
“太后,北疆大臣正在进行第二次劝进,按照惯例三辞之后,刘元昊肯定会认下,不然岂不寒了手下军臣之心。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兵伐谋,北疆如今兵强马壮,接连两场大胜士气正高,此时兵戈相见,对朝庭实属不利。臣以为只要北疆不与朝庭开战,未尝不可划地而治,让其称藩。大不了,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民乱重的地区割让给他。”
“刘元昊世受皇恩,先太后收他为义子,先皇认他为御弟,12岁封候,1岁封王,命其掌控北疆五省军政大权。朝庭对他们父子的恩赏何曾差过,刘元昊略积簿功,便骄纵手下,欲以黄袍加身,如此做为岂可轻恕。摄政王此想过于荒谬,不但不打压刘元昊的气焰,反到要让其称王,在割地予他,这是何道理。”隆裕冷冷地嘲笑道。
载沣听隆裕这几句话,冷汗连连地解释道:“太后息怒,刘元昊贪婪成ng,先后两场外战,看似得了许多领地,实际对北疆经济实力打击很大,北疆的真正实力是关东三省,新疆、蒙古在加新收回的鲜卑锡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西藏、青海、甘肃三省,民族众多,其民间矛盾甚深,尤其是针对汉人。以致年年反叛、仇杀,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朝庭如今力弱,那些地方早就无力管辖,自光绪20年之后,便没再向朝庭交过一次税,反到年年向户部要款。朝庭还不如借此机会将包袱丢给刘元昊。以此消磨北疆的经济实力。朝廷准许北疆划地而治,却也要其称藩纳供。
如此一来北疆看似庞大无比,实是要为巨大的地盘而分簿实力。如果刘元昊只守着北疆五省,对朝廷而言实是心腹大患。反之朝廷去掉了藏、青、甘三省这个累赘的话,全力经营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浙、苏杭、两广等地,在收拢整合其余云贵等地督府的势力,将铁路收归国有,数年之后未尝不可与刘元昊争锋于沙场之!”
隆裕听完也觉得载沣所言似呼有理,但还是眉头紧皱地说道:“摄政王所言之策未尝没有可取之处,只怕是清流抵触太大,一旦这些人闹腾起来,怕会引起朝局动荡。”
听了隆裕的两句话,载沣也是心头一跳,眼前这个嫂子也不简单,自己显些着了他欲擒故纵之计,以前还真轻视她了。好在如今咱们两人,被刘元昊逼迫在一条船。自己对手下那些谋士跟本就信不过,其中不知多少人被刘元昊收卖下来。昨晚和禁卫军德国参谋商议了一晚,才得出这么一个定策。
北疆和朝廷实力对比,主要差距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之。虽然北疆的地盘够大,但却多是苦寒之地,除了东北三省,其余各地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可耕地不多。最要命的是人口稀少,而且民族之间矛盾甚深,只要控制流向北疆的人口,就可大大地限制北疆的实力增长。
反之朝廷看似力弱,却是拥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在加两湖,江浙等主要产粮区,所辖近三亿人口基数,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在三五年之内全力发展工业,放开民间资本,必然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在甩掉一些青、藏、甘肃这些包袱。说不定就像当年的德国一样,崛起于英、法、俄等欧洲强国之间。
可以说德国参谋给载沣的建议在战略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却错误地低估了大清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载沣与隆裕叔嫂二人在慈宁宫接连密议了两天,1911年2月25日,朝廷突然大肆罢免了以山西巡抚陈宝琛为首的清流官员。
随后1911年3月6日,清廷下诏册封北疆八省为中华帝国皇帝,赐玺印、鸾驾、仪仗,去秦王刘元昊节度使衔,秦王爵位,划地西藏、青海甘肃三省为其治理。
同日刘元昊辞藩,罪已折。同日北疆八省治下百姓同万民,随后北疆官员纷纷再劝进表。
3月日朝廷在下诏,刘元昊请辞不过,同意称藩立中华国,以其德不足以教化天下万民,称皇而不帝。接收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年号“朝z元”称北皇亦称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