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苍茫

三十九章. 开矿(2 / 2)

探矿队这边,每天有近百人在河边营地修建简易码头,连暂时没事的探矿队员都参加了。回去报信的已经有回来,随后就会有一批给养、物资运到。

码头还没有修好。船队就来了,沿着平缓的水流,几十艘满载物资的木船排了长长的一串。在引导下,船只逐一进入码头的泊位卸货。这次带来了200名达雅民兵和300工人,还有150名兰芳士兵,挖掘工具、采矿设备还有给养也带来了。

表土清除开始了,树木直接砍伐建筑营地,扛着大锯的工人将一棵棵大树伐倒,用拴在沿途树桩上的绞盘,将树干拖拽到河边,扎排放木,在码头上游拦住,再运到岸上。

这简直就不是矿,而是矿石堆,清除了上面盖着的一层表土后,矿石就暴露在外,直接刨下来装就是了。最令矿工们意外的是,他们习惯的开采都是一镐一镐的刨,最近才有在巷道里打眼放炮,但是现在采取的是大面积爆破……

沿着采掘区,一层层的埋下火药,根据药量算出每一层间隔,导火索引到远处的起爆控制区。人们都远远的躲到山坡后面,前面埋了整船的火药,这家伙得多大一个坑呀?

一声点火,几十根导火索一起点起,耀眼的火焰嗤嗤的往前窜去……惊天动地一声震响,脚下的土地都在颤动,平地里掀起一道宽厚的土墙,轰然向坡下倒去,刚刚落地,又是轰然炸响,土墙再度掀起……就这样几十丈宽,上百丈长的范围内的土层全部掀掉,落入坡下的洼地……

炸起的土层剥掉,下面露出的就是矿石?接着炸!满坡满陇的矿石,让采掘队乐开了花,这可省大事了。烟尘还没有散净,矿工们就冲了上去。看着满山坡明明白白露出的矿层,矿工们都乐傻了,开矿也能这样?

矿工就是干的搬运,新开辟出来的矿料场开始出现越来越高的矿石堆,扁担竹筐独轮车,不断的把散碎的矿石运往矿料堆,锤子凿子叮当作响,把大块的矿石一块块的砸碎。

坐在一边当顾问的老矿工叨叨着,“这一天的量,就这么老多,这可咋运走呢?”

100名戴燕士兵和250名达雅民兵,把巡逻范围扩大到图上的整个矿区。人手有些不够,还要抽出人来建营地。粗的的树木建起水营的木栅,里面可以停泊几十艘船只,敌楼建在周围高坡的几棵高大的树上,水营接着岸上的料场、选矿厂、仓库。周围的制高点上建了工事,小铜炮都架上了。

离矿料场不远的临建的码头上,已经停靠了一个船队,另一批装船工开始忙活了,整装了两天,船队满载着矿石回航。

矿上的事就不用操心了,贺公子随着第一批运矿石的船回到了戴燕,再转赴坤甸。

陆陆续续又有几批矿工和民兵运到,更多的设备工具也到了。

按照生产规模,铁矿石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但煤的问题现在突出了,原来的几个小煤窑的煤,几乎都用上了也很难满足需要。

与贺公子回坤甸的同时,采矿队的一支正在乘船,沿沿南岸往东进发。铁矿的开采成功,让采矿队高兴万分。赏金自不必说,人人都是腰缠万贯了。目前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寻找图上的另一处矿藏——煤。

婆罗洲的煤炭,在二十世纪探明储量达到388亿吨,主要分布在婆罗洲、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地区。煤矿多数为露天矿,开采条件很好,煤炭质量也好,每千克热量在4000-7000大卡,含硫很低,但水分略高。煤层厚度从0.3米以下到70米,通常为5~15米,特厚层埋藏较浅,倾角较缓。

煤矿的标注更要靠东,采矿队的规模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增加了一些达雅民兵。因为之前已经拜会过当地的族群头领,一份薄礼就让头人下令,20名武士作向导。

这个煤矿的地点靠近南部,到海边的有河道,水面还好走,吃水不太深的船可以走,矿石可以走水路入海,然后抵达坤甸等地,但还是要修建装卸码头。

安全问题上来说,从这里到马辰还有不近的路,暂时不担心荷兰人的问题。

有了露天开采的经验,煤矿的开采比较顺利,开始还有一些部落前来偷袭捣乱,一是花钱,而是开枪。还有什么摆不平的?

开采出的煤炭,运进新建的炼焦厂,为了尽快投入生产,炼焦厂早早地做好了准备。按照中国传统炼焦方法,圆形炉炼焦法与长方形炉炼焦法两种都修建了。

长方形炉练焦法在清末萍乡煤矿还改进过,炼焦时间减少一半,炼出的焦炭质量可以和西方洋法炼出的焦炭媲美,曾一时名扬中外。当时,萍乡长方炉炼焦时间三天,出焦率六成以上,每座炉一次可炼焦二十吨。这法子干吗等着,现在就用!

不过传统炼焦法,不论圆形炉和长方炉,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搜集副产品。抚顺煤矿在95年左右建造了可搜集副产品的炼焦炉,炼焦时搜集的氨气用于制造硫酸氨化肥,搜集的焦油用于制取化工原料,搜集的煤气用于锅炉发电……行了,走到哪说到哪,焦油的事还是等到会用了再说吧。现在要炼铁!要的是尽快出焦!综合利用的事儿以后再说,炼铁炼钢的事拿下了,什么蒸汽机纺织机大炮机枪铁甲舰才能成为后话,否则,就是空话啦。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