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华的最大两家鸦片公司——怡和洋行和颠地洋行,各自拥有一个庞大的鸦片船队。怡和洋行有一只700吨的趸船长期停泊在香港,散泊在其他口岸的鸦片趸船共有8只,此外还有9只鸦片快船来往于中印之间,或者从香港把鸦片送往沿海各口岸。颠地洋行的鸦片船队稍次于怡和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在中国沿海的鸦片趸船有4艘,另有3艘鸦片飞剪船来往于中印之间。”郑老大对这些门儿清。
叶根生道:“从1850年开始,美国人发明的汽轮船加入了鸦片走私船的行列,鸦片走私已不受季风变化的影响。四五年前,已经有许多美国造的汽船在中国沿海航行。”不错,在贺公子的印象里,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报告中说道:“在中国海面最活跃的鸦片汽船,都是纽约建造的,挂的都是美国旗。”
“这些汽轮船速度惊人,他们抢先把加尔各答有关鸦片的消息传递到新加坡、香港,再从香港传递到上海等其他鸦片趸船停泊地,然后把鸦片销售情况迅速带回印度的鸦片产地和市场。这些鸦片快船通常还兼营邮政业务。为了竞争,他们总是把除了自己原主的信件以外的邮件,故意扣押24或48小时,或更多的时间,以便在别人获得鸦片消息之前,保证自己的洋行处置鸦片的优先地位。”叶根生显然对于自己刚获得的飞剪船表示担心。
“咱兰芳要走的路还长,在下也有些想法,不过还需要……”
……
李掌柜擦着手,望着雅间的灯光,低声招呼伙计,没事就不要上去。
坤甸、东万律也热闹起来,一队队的车马装运着船队卸下的货物,运进仓库、工房。账房里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响了一夜,就看着满眼血丝一脸兴奋的账房文书们大早上才溜达出来,端茶送水买早点,陪了一夜的工友,都知道这回赚了,还一准不少。
看到船队的收获,原先在船队有股份的,家家欢喜,分红下来了,玎玲咣啷的银洋一摞一摞的;没有股份的后悔不已,到船队和贸易局询问掺股的一拨又一拨。
贸易局和商行决定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形式,将分散的社会财富聚集在一起,使自己拥有可以对外扩张的强大资本。
消息一传出,成千上万的国民将自己的积蓄托付给商行,在这当时甚至现在看来都是一件感人而又壮观的事件。
兰芳政府作为政治权力的下放,也入股商行。兰芳几大家族和竹网龙堂的秘密资金也大规模流入。1865年,在东万律成立了兰芳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只要股民们愿意,可以任意到交易所交易自己手中的股票,这样股东们就可以随时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变成现金。当时的英法荷西葡等各国列强,几乎瞧不起小国兰芳的这个商业组织。但随后的急速发展,却让各国不得不刮目相看。就是这个股票交易所,为兰芳的商业繁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里逐渐成为当时整个南亚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兰芳人,还有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外国投资者。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国库和兰芳人的腰包。
后来仅中国国债一项,每年就可获得超过1500万兰元的收入,价值相当于100吨白银。英国国债也达到800万兰元。
紧接着,兰芳银行也水到渠成的相应成立,竹网龙堂对于金融的敏感,绝不能坐视白花花的银子不忘自己兜里流,明着暗着的注资,各大家族也都动用了资金。好像连开业典礼都没举行,兰芳银行就在广州上海、福州、新加坡、香港、夏威夷开设分支了。后来也有了句话:兰芳船队走到哪儿,就把银行开到哪儿。
有了强大的资本支持,兰芳船队一下子壮大起来,在广州、湛江、福州、香港、澳门、上海,都成立了贸易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货栈码头。负责中国采购和分销。在吉隆坡、槟城、新加坡、顺塔、果阿、坤甸、巴达维亚、夏威夷也成立了贸易公司,负责当地采购和交易。随着船队和生意的扩大,船队卫队和国防卫队的成立显得越来越迫切。
山口洋、古晋、坤甸、新加坡、爪哇的兰芳背景的劳工征召点都改了作法,开始询问每一位劳工,对于有手艺的劳工都说服他们前往西婆罗洲。广东、福建的不少劳工掮客也开始单独为西婆罗洲招募人手。原本为其它地方招募的劳工,在西婆罗洲的用工政策吸引下,也将符合条件的人转往哪里。反正“猪仔”源源不断,先给谁不行?
当月,就有900名劳工在坤甸和山口洋上岸,山口洋上岸的再向东万律聚拢来。坤、东两地工业局的人开始忙上了,为各个作坊挑人,作坊再把人接走。第一批还没有够数的,只好等下一批。
江四水可顾不上工业局的事了,他现在也抖起来了,虽然有在印度购买和詹姆士.易斯特舰长赠送的一批武器,但是一小部分送到枪作研究,另一部分大半配给船队,这兰芳的搂钱耙子可不能出问题。所以他直接管辖的国民卫队,主要还是各种各样的火枪土炮。
他可不在乎,能杀人就是好枪,国民军士兵朝训是必需的,排起队的士兵扛着千奇百怪的枪械,一板一眼的按照英国陆军操典训练。
坤甸、山口洋一带的荷兰集聚地,在自家花园草坪上吃早餐的荷兰人,有点惊奇的看着开始出现在远处华人区街道上,一队队上身**,将发辫盘在头上的小伙子,随着一位位脚蹬高统皮靴的英国教官的口令,“夸夸”的跑步、“咔咔”的立正。海滩上,常能见到,一群群手持木棒竹刀的后生,相互砍击,哼哈有声……
兰芳开始有点不一样了。
船队回来后,更可以见到街道上码头上,往来的陆营军官和水兵腰间挎着长长的倭式军刀,无论坐卧刀不离身。这可是对军官和水兵的特殊待遇和奖赏,就是把从倭国采购的太刀发给他们做军刀,谁都知道,就这一把刀,就很值些钱,挂在身上那个得意,叫陆营的士兵看了眼红。
开始看到从船上卸下来大包大捆的倭刀,不少人还奇怪,不是说洋枪厉害吗?这又是……?就连江四水都有点不以为然,这年月到底还是洋枪厉害呀,买这么多倭刀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