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苍茫

十三章. 买船(2 / 2)

大部分船员也就留下继续服务,这些船员,欧亚都有,刚为自己可能失业而烦恼,转眼有了这么一个东家,全都想不到。双方竟成了朋友,办完过户手续后,兰芳宴请英国船主、华帮领袖,几方尽欢而散。

英商答应,自己在印度和英国都会帮助兰芳他们的。就坡下驴,马上请其在印度英国帮助联系船舶事宜。一旦有消息,马上可以过去详谈。船主帮助牵线,租的船也签了合同。为了表示感谢,又给了船主一笔酬劳,船主又是一番感谢,双方作别。

倒是有不少的英国飞剪船,但是没有马上要出售的,要不就是价钱不合适,只好暂时作罢。买的租的蒸汽船一并检查、修理,准备回航。

1862年3月,那位大包大揽为大清国购买军舰的亨利先生,携巨款从上海出发,他沿途大肆挥霍,还故意在香港滞留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亨利反复向上海地方当局写信要钱,称美国发生内战,造船厂生意应接不暇,船价自然上涨,要杨坊等人追加银两,又从上海地方当局手中骗取白银60万两。之后,心满意足的亨利才不紧不慢地向美国进发,中途还停留在欧洲游山玩水,直到当年夏末才到达纽约。

和过去的历史不一样的是,与亨利同行的有几位在香港“巧遇”的兰芳国“商人”,已经和亨利称兄道弟。领头的一位不是刘玉振还能有谁?在来之前,就在总厅合计着在这笔卖中插上一脚,就是不能搞过来,也不能让那小子独吞了这笔飞来的横财。一到广州就联系眼线,知道了他的行踪,他一出发,刘玉振就带人缀上了。

此时,这边买下英国船的时候,在美国寻找飞剪船的消息还没有回来。

有了船,进货的事正式开始。在海峡殖民地,对于同样来自欧洲准殖民地的婆罗洲的客户,英商还算公道,面对相当不小的采购单,换哪位英商也得另眼相看。

兰芳的人提出的清单,完全是急需的机械制造类。审查英商提供的文件、报价之后,果然在新加坡的价格远比香港便宜,大家就对于在印度的船舶谈判很寄予希望。

中国的消息也回来了,这次兰芳在竹网龙堂国内关系的配合下,出手就是普通商户的十几倍的量,供货商对于这么大的客户当然不敢怠慢,没说的,折上折,几个代理都暗暗乍舌,大手笔果然油水大。

广州、槟城、马来半岛的货物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新加坡就接到了美国的电报,是好消息,家里也要加快进度了。

两艘船集合了,刘壬光帮助联系的一批机械设备、工具,以及一些洋布什么的,为其担保,只付了价格的六成,就起运了,余款待到达新加坡后支付。甲必丹刘壬光的担保,在马来亚那就是钱。

两艘船到达新加坡,补充了一些货,马上开赴香港,再转广州。怎么说也是洋轮,当然一切简化。

这时候,接到了消息,上次的英国船主来电了,说在印度帮助联系了两艘船,可以过来谈谈。

这里剩下的一切已经可以由其他人完成,贺公子带了几个人乘一艘郑老大的快船先回坤甸。马上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起航中国,一路西下印度。

那英国商人到真帮忙,联系了几个船主,带着兰芳的人看了一条又一条,两条快要淘汰的旧船,一大一小两条要转手的半新船到手。

竹网龙堂的人搞贸易可是高手,等兰芳的技术人员交了底,他们带着资料去谈判。

到了晚上,就回来了,合同签了。足足打了六五折,旧船就地整修,按三折算。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那两位商人的底儿,要去南亚和中国采购香料和茶叶,就定了个附加合同,为他们提供一批香料。后来才知道,江四水已经通过新加坡舰队的弟兄了解到了这商人的底儿。又和老朋友詹姆士舰长联系,为他们引荐介绍。

二人大喜,原以为从印度转进中国南亚会和同行有一番竞争,谁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英国驻新加坡舰队的老朋友,竟然就能订到原产地的货。

双方达成了协议,就在顺塔交接。三位英商还缆下了提供机械制造设备和物资。有了詹姆士.易斯特舰长的托儿,两个英商还帮助在印度搞到了一批枪支弹药。

詹姆士.易斯特舰长还赠送了一批武器,说是为了帮助抵御荷兰人。这倒让贺公子怀疑这里面有英国政府,至少是殖民地总督的背景或者英“中国舰队”司令凯古柏的主意。

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接了再说。就在新加坡最豪华的酒店,詹姆士.易斯特舰长做东,宴请交易双方。

席上,詹姆士.易斯特舰长无意间透露一个消息引起了贺公子的注意,6月7日的英国《泰晤士报》(Times)首次披露了这一计划,报道称正在普利茅斯(Plymouth)指挥Donegal舰的阿思本,将受命指挥一支中国舰队。

贺公子脑子里一亮,顺口搭音的聊起了阿思本和这个中国舰队……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