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方逃入太行山中的时候,汉室王朝也开始了真正的衰败。黄巾起义范围大,人数多,让汉庭无法一一剿灭。就算剿灭了主力,各地的余部依然不断,而使得汉庭派出各方大员担任州牧,总揽一州军政大权,也埋下了诸侯并起的种子。
黄巾起义被剿灭的同时,西凉羌胡人叛乱,北宫伯玉,李文候,边章,韩遂为首领,带领羌人与胡人的叛乱让朝廷大为震惊。羌人与胡人的叛乱对于朝廷来说更为恐怖,西凉之地,本就民风彪悍,叛乱的羌胡人都是游牧人,几乎都是合格的骑兵,一旦西凉乱子起大了,入侵三辅、冲击京畿都是很有可能的。
比起黄巾军,这西凉叛乱的危险度更高。朝廷当即诏令皇甫嵩、朱隽回军拱卫京畿,进而出兵平定叛乱。可惜皇甫嵩征讨黄巾军之时,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二千户,当了个闲职。
朝中十常侍权势滔天,完全可以影响汉灵帝决策,汉灵帝本身也是昏庸的可以,堂堂名将皇甫嵩就这样被闲置了。这征讨西凉叛乱的大军也就落到了董卓手中,也成就了董卓这位日后的猛人,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随着张角三兄弟的死,黄巾军主力瓦解,流窜在各地黄巾余孽都成了流寇一般的存在,再没有组织。秦方也利用这一点大肆招兵买马,太行山附近曾经是大战场,逃命出来的黄巾军不在少数,官府追捕从不曾停息,让他们对前途很迷茫。当听到秦方这位昔日的黄巾督帅就在太行山中,许多黄巾军都打算投奔他,反正朝廷不给活路,就只有自己找活路了。
西凉,金城郡,韩遂默默的摸着手中的酒杯,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在金城很有名望,却也被北宫伯玉、李文侯看重,硬逼着他成了统帅,发动叛乱。本来他是不想造反的,只是朝廷施政黑暗,百姓难以过活,更加上北宫伯玉、李文侯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好讲理的。刀子逼着能不妥协吗?
却不想,自从叛乱以来,韩遂的权力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强,他心中那暗藏的野心也开始萌发。心思也从不想造反逐渐变了,割据一方甚至进图王霸之业都飞速的在他心中萌发。现在西凉大部已经全部归到他与边章的手中,想来与自己一个处境的边章也会是这样的心情吧,被硬逼着成了统帅造反,真是世事难料啊。
“将军,边将军请将军大帐议事。”
韩遂放下手中酒杯,来到中军大帐。边章找自己还能有什么事情,这家伙野心膨胀的比自己还厉害,定然又是找自己商量进兵洛阳的事情。
一说起这个话题,边章是口若悬河:“诸位,十常侍弄权,民不聊生。我西凉本是苦寒之地,朝廷却不体恤,依然加征派税,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些没子孙根的黄门,天子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西凉好男儿不能就这么任他们欺负。本帅提议,我等当起义军进京,诛杀小人,正朝纲,此千秋义举,各位必然能名垂青史。”
边章还怕大家有疑虑,继续鼓动到:“那些黄门,短视之徒。因为皇甫嵩得罪了他们,现在皇甫嵩已经被朝廷调回,成了个闲散人。现在派了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屯兵美阳。诸位,张温一介书生,那里会打仗?他带领的十万大军怎么会是我们的对手?”
一听皇甫嵩被调走了,许多人都意动了。前面边章不是没有提出进京的建议,只是慑于皇甫嵩威名,许多人不敢。现在一听皇甫嵩被调走了。当即群情激愤。韩遂现在自不会反对,他也想建功立业,只是提醒到一句:“张温不足为虑,只是他麾下破虏将军董卓可不好对付,要小心些。”
董卓是西凉临姚人,少年时就很有勇名,大家也是听说过。但是人们已经被边章煽动,一个董卓又能如何?统帅可是张温。韩遂、边章大军遂举兵,西进三辅,天下震动。
天下风起云涌之际,秦方也没有闲着,他做了一件大事,兵出五云寨。对于可恨的五云寨,秦方的部下们恨不得将他们斩尽杀绝,这些家伙太可恨了,太卑鄙了。
对于五云寨,秦方也准备了不少。对方兵力可不弱,足有三千多匪徒,可惜这其中有一半都是新近拉来的壮丁,基本都是黄巾余孽。这就给了秦方机会,他只到了八百士兵就出发了,这八百士兵经过了一定的训练,总算是有模有样了,更有高顺和他一起出阵,是一场必胜之战。到达五云寨前,秦方还算满意的看着阵列。
高顺却是对他打击了一下:“秦小兄,这些士兵可不怎么合适啊。你看看,一个个那里有军阵的样子,根本就是一群散兵游勇。若我有五十精兵,也能将他们击破,你要好好训练他们了。所幸这些人都是百战余生,战力不在话下。不过这次只是来攻打一群匪徒,若对手是正规军,我就要劝你逃跑了。”
废话,我现在有胆子去打正规军吗?就凭这几百匪徒?还真和匪徒没啥区别,黄巾军本来就匪徒,组织混乱,打仗也是一窝蜂,这些情况他是很清楚的:“老高,你就知道打趣我,咱们怎么算也是为民除害吧,你就别说风凉话了。”
别人若说击破十倍之军,那是不是吹牛就不得而知了。可高顺说这话,那绝对是信心使然,陷阵营不是白叫的。不过现在高顺还没有多少军旅经验呢,这个问题也难说,千万别搞到最后这哥们和自己一样,说说天下无敌、做做丢盔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