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定煊掩上门退了出来,对胡林翼点点头,让开进门的道路。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大人请务必快些,皇上这些天一直没回过寝宫歇息。”胡林翼一呆,含混地应了一声,迈步进门。已经有护卫点起了蜡烛,在铜镜的映射下照得房里一片光明。胡林翼借着烛光细看,发现奕訢的脸色果然十分不好,不由记起定煊所说的话来。他择要把这些天来各处的反应说了一遍,末了道:“皇上初登大宝,百官万民都是拥戴的。”奕訢嗯了一声,问道:“英美那边反应如何,可有照会?”胡林翼摇头道:“还没有,臣算过了,英美公使都驻在香港,若是从广州那里听到皇上登基的消息,再发来照会,至少得一个月的工夫。”
奕訢想了一会,道:“我们主动给他们照会,通知这件事情,不要等着叶名琛那只蜗牛动弹了。对了,本王……朕考虑了一下,觉得外交这一块还是专立一个衙门的好,什么事情都要礼部出头,显得太不庄重,也容易给外国人借口。你去草拟一个外务部成立细则,各级官员都比照六部设置,办公处所就设在六部旁边。须用多少费用,调哪些人,一一报上来。”胡林翼应了一声,又问道:“那外务部尚书的人选……”
“你看呢?”
“臣不敢妄议。”
“说。现在朕名分上是皇帝,可是关起门来议事,仍是希望你们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像从前在鉴园里一样。明白么?”胡林翼连忙跪下来免冠叩头,答道:“臣遵旨!”奕訢叹了口气,心知他们的习惯是改不掉的,自己也乐得保持这份皇帝的威严,只要他们能够照旧出谋划策也就够了。当下问道:“你觉得外务部尚书谁来担任?不论满蒙汉,只提一人便可。呃,险些忘记一件事情:外务部不须像六部那样每职分设满、汉两官,以后六部也要渐渐改革过来。不论满汉,官惟有才者居之。”
胡林翼琢磨了一阵,道:“按理说,郭嵩焘是最合适的。可是他已经回了伦敦……是否召他归国?”奕訢沉思片刻,道:“不必。徐继畬近来身子好么?可能受得了忙碌?”胡林翼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徐继畬迷上了西洋体操,请士官学堂的洋教习帮他编了一套操法,每天带着一帮教习、学生,练得十分起劲呢。”奕訢一愣,旋即笑道:“看样子是没问题。那就这么先定下来,徐继畬调任外务部尚书,他留下的位子让张之洞去接。”
没什么要事,胡林翼便要跪辞。退出暖阁的时候,恰好碰上在崇文学堂教授外文和西洋医学的合信教士,心中不由得暗自奇怪:皇上若是身子不适,怎么不传御医,却非要叫西洋医生来看诊?不过这疑惑也就是一闪即逝,因为奕訢本来就是一个“崇洋媚外”之人,平时也总说西医治病中医养身,传西医诊病虽然不合规矩,可他毕竟是皇帝,别人谁也不好说什么。两人打个招呼,胡林翼便急急忙忙地回军机处处理刚才皇上吩咐的事情去了,把合信这档子事完全抛在脑后。
军机处的成员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动,人数规模史无前例地增长到了七个人,根据昨天发下的圣旨,除瑞麟和麟魁退出军机以外,在原有胡林翼、宝鋆两个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五名新成员,这五人的年纪都在四十岁往下,可称得上是年富力强,勇于任事之辈;又都是从前恭党之中的骨干,一直很得奕訢信任,除了礼部侍郎沈桂芬之外,其他的四个人:曹毓瑛、朱学勤、蒋晋、董恂、都是从原先的军机汉章京中擢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很惹来了不少嫉妒的眼神。这么一来,军机领班既是汉人,其余的大臣中又是汉人居多,七人之中唯有宝鋆是满人,绍德四年五月的这个七人军机,便被人叫做是“汉军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调整,比如胡林翼擢武英殿大学士,免去兵部尚书职务;原任光禄寺卿曹毓瑛调任兵部汉尚书;原任工部尚书文祥出任直隶总督留下的空缺由礼部侍郎沈桂芬调补;原任左都御史柳树声调任吏部尚书,左都御史之职由原任监察御史何璟递补。军队方面,定煊调任武卫营都统,步军营改称警备营,衙门称京师警备总署,专司京城除紫禁城以外部分的治安,人员规模裁减至原来的二分之一,由杨庆城担任都统;神武军的上下领导也都做了些改动,都统制的人选却仍是罗泽南。
诏书发下来之后,罗泽南可不干了。原本他与胡林翼已经达成君子协定,说好了事定之后他便归隐山林不再做官,怎么皇上又要他继续当这个都统制?这头接了诏书,那头他便跑到胡林翼家里去要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