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明帝国海军多次击败日本海军,差点在日本本土登陆;明帝国陆军也击败了法国陆军,并与苏联陆军在北方边界对峙,互有胜负,陷入了长期的阵地战。但是自从1912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后,形势大变,协约国一方占据了明显优势。明帝国舰队主力在舟山群岛被美英联合舰队击溃,中国的各大港口都陷入英美舰队的封锁。英法联军也于1913年初在海南岛登陆,明军虽然勉强维持住了战线,但损失非常惨重,全军士气动摇。德国虽然在东线战场取得了胜利,从俄罗斯手中夺取了波兰、芬兰,但在西线也遭遇了惨败,战争的天平慢慢向协约国一边倾斜,明帝国的前途越来越暗淡了……
1913年4月,由于前线战事接连失利,明帝国首都南京终于爆发了革命,来自广州、福州、武汉、上海的数千名“立宪同盟”成员包围了帝国议事会所在地,要求明帝国立即结束战争。起义群众高呼“共和国万岁”“解散议事会”的口号,皇帝和议事会成员被迫仓皇逃离南京。起义的第二天,最后一代明朝皇帝下诏退位,乘坐军舰前往荷兰避难,“立宪同盟”经过长期的地下斗争,终于夺取了政权。立宪同盟主席李光永在皇宫广场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自己出任政府总理,临时政府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与协约国媾和,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
听说南京爆发革命,前线的中**队士气低落,几乎陷入崩溃,苏军趁机占领了蒙古、满洲的大片土地,一直推进到中国境内几百公里;日本这个协约国的小伙伴,也趁机在中国的附属国朝鲜登陆,想把朝鲜变成它的殖民地。不久,同盟国的主心骨——德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意志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并立即与协约国媾和(这与中国发生的事情几乎如出一辙)。在两个月之内,全部同盟国都向协约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1913年9月,战败的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与战胜的协约国代表团在朝鲜首都汉城举行了和平会议。这场和平会议,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命运——中国会被瓜分吗?中国究竟要割让多少领土、损失多少主权?每个中国人都惴惴不安,谁也不知道战胜的协约国会怎么处置中国。
此时,苏军已经占领了整个外蒙古,并占领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新疆的乌鲁木齐等重要城市;法国的陆军进驻广西、云南,海军则封锁了珠江口和海南岛;英美联合舰队不仅封锁着长江口,而且用海军陆战队占领了上海;日军没有进驻中国本土,却已经控制了朝鲜全境,海军也逼近渤海湾。苏联、日本想趁机瓜分中国,夺取远东的战略霸权;但英国、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远东的战略平衡,主张宽大对待中国,维持中国的强大和统一(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国,能够牵制苏联和日本的野心,对美英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激烈的争吵,和平会议终于在10月通过了《汉城和约》,对中国的命运做出了裁决,也对远东地区的政治版图做出了分配。
《汉城和约》规定,中国的主权统一应该得到尊重,唐努乌梁海、乌苏里江以东、新疆北部地区割让给俄罗斯,外蒙古被独立出来,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作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其余领土则保持原状。中国的两个附属国则被协约国瓜分——朝鲜被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越南被划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两个国家都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此外,中国还必须向战胜的协约国大约300亿美圆战争赔款,削减军备,不制造3万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不研制作战飞机、潜艇和装甲车,军队总人数必须限制在50万人以内——这实际上是要剥夺中国发动战争的能力!
对于太平洋上的德国殖民地,《汉城和约》把它们分别送给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其中美国获得了关岛、塞班岛两个重要岛屿,英国获得了俾斯麦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则获得了琉球群岛(冲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等大量岛屿,海上势力得到了明显扩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使德国、中国都受到明显削弱,日本却日益强大起来。
《汉城和约》虽然使中国丧失了外蒙古的160万平方公里领土、乌苏里江以东的2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新疆北部的40万平方公里领土,但至少保住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尤其是保住了满洲、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中国的主体并没有受到损失。中华共和国虽然必须承担300亿美圆战争赔款,但是英国、美国很快宣布减免大部分赔款,法国也减免了1/2的战争赔款,中国实际上负担了不到100亿美圆赔款,其中大部分还可以从国外银行贷款支付。比起德国负担的巨额赔款(2万亿马克!),简直不值一提!中国的军事发展虽然受到了很大限制,但由于协约国内部的矛盾,这些限制实际上是一纸空文。仅仅两年后,协约国驻中国的军事代表团就撤回国内,从此中国的军队建设就没有任何限制了,飞机、战列舰、航空母舰、潜艇、坦克、大口径火炮都大量研制并装备部队,陆军人数也从50万人飞涨到300万人。苏联、日本对中国违反和约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但英美两国却予以默许,因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牵制苏联、日本,维持远东地区的战略平衡。很快,中华共和国就重新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屹立在东方。
1913年10月,在汉城和会结束后,中华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即宣布召开“共和国制宪会议”,由来自立宪同盟、社会民主党、立宪改革党等12个党派的代表。立宪同盟主张采取美国式的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建立联邦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则主张采取英国的议会制,由议会选举行政首脑,反对实行联邦制;立宪改革党甚至主张把皇帝请回来,继续实行君主立宪制。经过一个月激烈的辩论,在群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下,制宪会议代表们达成了妥协方案: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但不实行联邦制,总统和国会都由广泛的选举产生,司法部门则独立行使司法权;明朝皇帝复辟的可能性被完全排除。11月10日,制宪会议投票表决《中华共和国宪法草案》,绝大部分代表都投票赞成,只有极少数保皇派代表坚决反对。11月17日,宪法草案被提交新成立的各省议会表决,到12月5日,包括新疆、西藏、海南、内蒙古在内的各省议会都投票通过了《宪法草案》,宪法正式生效。立宪同盟主席李光永表示,制订民主共和宪法的任务已经完成,立宪同盟今后的任务是保卫共和制度,因此宣布立宪同盟从即日起改名“共和同盟”。
1913年12月12日,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总统-国会大选,结果共和同盟主席李光永获得55%的普选票,当选中华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共和同盟还获得了众议院210个席位中的110个和参议院80个席位中的46个。共和同盟的执政期开始了,在它执政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增长,宪政制度得到了巩固,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国家,这段岁月也被后人称为“共和同盟的黄金时期”。
对比协约国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受到的制裁简直太轻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被处以2万亿马克的罚款,被迫接受12个国家的驻军,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内,全国经济濒临崩溃。不过苏联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陷了波兰和芬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波兰、芬兰两国的民族主义者都要求独立,拒绝回到苏联的怀抱之中。英法为了打击苏联,趁机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把波兰、芬兰从苏联领土中分割出来,成立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气急败坏地高呼:“我们被欺骗了!西方人利用了我们,然后又抛弃了我们!我们总有一天要夺回芬兰和波兰!”从此,苏联和英、法、美等西欧列强分道扬镳,反而和德国越走越近,这两国都认为自己是“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应该“向西方列强算帐”。苏联倡导的“国家社会”思潮也在德国愈演愈烈。
1923年,一个叫做希特勒的德军退役下士组织了一个“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在慕尼黑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暴动”,由于德意志共和国政府的无能,希特勒竟然通过政变控制了全国,建立起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的统治,成为继苏联之后,欧洲的第二个国社党国家。从此开始,“国社主义”也被称为“纳粹主义”,成为侵略扩张的代名词。
(对于纳粹党和“纳粹主义”的内容,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1926年,德国和苏联签定了军事合作条约,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所谓的“柏林-莫斯科轴心”。欧洲的新战争策源地开始形成了,而中华共和国开始被英美视为遏止德苏轴心的一个重要支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20年,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世界上空——德国和苏联组成了“国家社会轴心”,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独霸太平洋的野心,也逐渐倒向了德国和苏联的阵营。这次获胜的将是谁呢?是急于扩张的“柏林-莫斯科轴心国”,还是复兴的中华共和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