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西少将比较讨厌法国人的舰艇设计,法国人在‘敦刻尔克’号战列舰和‘黎塞留’战列舰上将全部主炮都摆在了前甲板上,也不知道法国设计师脑袋里到底是在想什么,把主炮集中在前甲板上固然可以在军舰迅速抢占有利战位的时候发扬火力,但是如果在战场不利的情况下撤退和做一些战场上的机动情况下,尾部甲板上没有主炮是一件十分不利于己方的事情,可是由于战场时间紧迫,德国海军在缴获了这些法**舰后,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设计和改装这些按照法国人的浪漫设计出来的超级战舰。
它们急需要尽快投入战场,就拿自己的旗舰‘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来说,德国技师拆除了原来法国人安装的Model1932型130mm高平两用副炮和Model1933型37mm半自动高炮(Model1932型130mm高平两用副炮无法将炮口提高到75度角以上,缺乏有效的对空能力;Model1933型37mm半自动高炮射速仅有32-40发/分,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海军舰艇装备的小口径高炮;而最致命的是,为了节约有限的军费,加之法国是传统的陆军强国,海军只能从陆军的武器装备中挑选小口径防空武器,而无法单独根据海军的需要设计装备,这是英国性能极其低下的‘剑鱼’式鱼雷机和‘海上大鸥’战斗机也能够对法舰造成严重的干扰和伤害的原因所在。)装上了德国战列舰安装的双联装105毫米高炮和周天雷发明的6管30毫米‘密集阵’加特林机关炮以加强法**舰的防空火力,同时加装了搜索雷达和其他一些设备就匆匆加入了德国海军序列。
不过德国海军对法**舰的一些优点和弱点也是心里有数的,由于法国海军军舰主要作战地区是地中海战区,地中海的特殊地形决定了法国海军对战舰机动能力的主要要求。地中海属于内海,因此水面海情较好,对于航海性能要求不高;但沿岸港湾要塞众多,对手舰船一旦逃入要塞控制范围,就很难进攻,因此,又需要战舰具有高航速。
法国海军对水下防护分外重视。主力舰艇均有防雷壁、防雷间隔、其间接防护作用的燃料舱、‘泡沫橡胶’、装甲隔墙等,极其完备有效,是二战中最好的水下防护设计之一。这套防护设备不仅有效的防护了鱼雷攻击,还包括大量近舷爆炸的深水炸弹,都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
但由于法**舰主要是在地中海战区活动,行动半径小,执行主要战术任务是内线机动防御,而对手均是海军强国,舰艇火力旺盛,因此,对航海性能要求并不高,续航力普遍低下,而且由于‘盒式装甲’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舰艇中心的升高,舵效普遍不好--这也是法国海军舰艇的通病。
因此德国海军为这些原法国主力战舰制定的战术是利用法**舰的远射程的优点在远距离上炮击加上德国使用的炮火观测机校正炮弹落点来摧毁敌人的战舰和其它目标,不到绝对必要的时候不和敌人进行视距内的战斗,因为那样将不可避免被敌人抓住法国战舰尾部无主炮,不适合做一些战术机动的弱点来打击法国战舰。
所以虽然迪特里西少将想过和‘共产国际’号巡洋舰打一场比较传统的海战,但鉴于德国海军大洋舰队发布的这些法国战列舰战术使用原则和严厉的命令,他也不敢造次,只得老老实实的按照战术使用原则打一场远距离炮战。
当第一次齐射打出去后,在空中的FI-167炮火观测机后座的炮火观测员立即用望远镜观察‘共产国际’号巡洋舰的动静。静等待‘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所发射的330mm炮弹落入大海。
很快他就看到了几个大波纹在‘共产国际’号巡洋舰周围的海面上出现,但没有看见白烟,观测员知道‘敦刻尔克’号战列舰所发射的330mm炮弹已经对‘共产国际’号巡洋舰形成了跨射。现在只需要对舰炮火控数据作出微小的调整就应该命中苏联战舰。
在‘敦刻尔克’号战列舰的指挥舰桥里,广播喇叭里传来了FI-167炮火观测机后座的炮火观测员略带激动的声音:“我们对敌舰形成了跨射,现在目标距离。。。。。。。”
等第二次齐射过后,FI-167炮火观测机后座的炮火观测员如愿看到了三个大波纹和三个正在腾起的白烟。
“三发命中,三发近失。我正在评估苏联军舰受损状况。”FI-167炮火观测机后座的炮火观测员恢复了原来懒洋洋的声音,
FI-167炮火观测机后座的炮火观测员举起望远镜,看着在远处因为被‘敦刻尔克’号战列舰命中而在甲板上冒起大火的‘共产国际’号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