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特岛的德国海军陆战队感觉到英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甚至不少挂装了副油箱的英军飞机从埃及飞过来,在克里特岛尚未被德军占领的雷西姆农机场降落,英军也将一些简易的飞机维护设备搬到了尚未被占领的雷西姆农机场。在从埃及降落的英军战斗机和轰炸机降落后,立即对飞机进行加油和挂装弹药的准备,然后编队起飞飞向德军阵地,并一度想攻击在海上的意大利舰艇编队,但是被两艘航母上的战斗机和意大利舰队所配备的高射武器给击退了。
德国航母虽然击退了英国战机的攻击,但是上面的舰载航空兵却对英国空军的多批次的疯狂进攻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他们经常是刚刚降落在航母甲板上,还没有等航母地勤人员对飞机进行加油和补充弹药,检修飞机损坏和被敌方的防空炮火打中的部位。前线要求空中掩护的要求就来了。
而在克里特岛这个多山的岛上,虽然山地地形阻碍了英军在刚才对德军登陆场的反击,但是山地地形和那条糟糕的公路也一样限制了德国攻击部队的行动,将他们限制在海岸边,也不能随意对英军展开攻击。英军的防御工事大为缩短。防守压力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在公路上的德国海军陆战第二师第3登陆兵团的团长弗里斯上校看着在公路边上的山上的英军阵地直头疼,每一次的炮击和有时候能来的航空火力准备后,当步兵开始攻击后,在英军的阵地里总能冒出不少的小钢帽拿着‘李。恩菲尔德’步枪,ZB26机枪等武器接连打退他组织的三次进攻,而后面的重炮则由于德国士兵和英军士兵相隔太近。炮弹落下去就是无差别攻击而不敢发射炮弹。由于地形比较陡峭,坦克也无法伴随步兵前进。而英军一旦打退了德军的进攻,立即消失在战壕里。等待下一轮的德国炮火的猛轰。
弗里斯上校在和他的参谋长里察菲德中校商议后,觉得再这么打下去没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应该向英军背后投入兵力,前后夹击共同消灭英军,在这个狭窄的地形上,德国部队虽然装备了坦克和一些重武器,而英军的一些重武器则在刚才的对德军的登陆场打击中已经损失殆尽,但坦克和重炮在这个山地地形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一点是在这个地形德军的兵力很难展开。而且英军是占领了有利地形,对德军的攻击举动看的一清二楚,所以可以在德**队调动部队集结的时候把防御部队从防炮工事里拉出对德军的进攻进行抵挡。
弗里斯上校和里察菲德中校的想法报上了在‘贝亚恩’号航母上的克里特岛战役指挥部,在里面指挥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师指挥官弗兰克少将也是正在为前线的僵持状态而头疼,敌方的机场没有拿下来,敌军的战机可以在前线的野战机场,即雷西姆农机场降落,在那里经过短暂修整起飞和德国空军争夺制空权,并对海上的编队进行威胁。
他脑子里想了很久,现在重要的是立即能够在英军防线后投入部队,前后夹击英军的防线,并拿下雷西姆农机场,这样,英国空军在这个岛屿上就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机场了。谁能想到英军的动作是如此的快,竟然将一个才没完工的机场在很短的时间里给搞成了一个简易的前线野战机场。开战的轰炸只注重马拉马机场和伊腊克林机场的破坏,压根就没有想到对雷西姆农机场的破坏,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半成品而已,英军会抓紧时间抢修伊腊克林机场。所以在两栖登陆开始后仍然是只注重了对伊腊克林机场的接续破坏。
但是现在要绕到英军防线后得动用什么部队呢,在马拉马机场的部队吗,他们倒是可以通过克里特岛南端的道路绕到雷西姆农机场,可是克里特岛南边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道路,德国部队很难过去,也只能以轻装部队的面目出现。而且是一副十分疲惫的样子,轻装部队再加上是疲惫之军,这样的军队如果遇到克里特岛守军的预备队的冲击,他相信英国守军并没有将他们的全部装甲力量都投入到了对德军登陆场的反击中,肯定留有一部分兵力用做预备队使用。轻装部队在无后援的情况下遇到有装甲部队加强的预备队冲击,是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动用伞兵空降,伞兵也是一支轻装部队,但是德国伞兵如果能和攻打英军防御阵地的德国海军陆战队相配合,并辅以重火力的攻击,一举攻击雷西姆农机场,相信将能极大牵动克里特岛守军的防御部署,可是有哪个机场起飞的德国运输机能够将德国伞兵给空投到雷西姆农机场,在北非的压根就不可能,在希腊的几个机场不是被毁的不成样子,就是还在英军和德军的互相争夺中,在那些地方让伞兵搭乘运输机空降基本如同开玩笑一般。
他再仔细的看地图,头脑里忽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如果调动部队,在雷西姆农机场附近再来一个两栖登陆如何。但是这个是修改了作战计划的,不知道上级军官能不能允许自己的做法。他犹豫了一阵后,还是决定将这个新的计划上报,让德国海军司令部来决断,但是自己得先做再一次发动两栖登陆的准备。
很快德国海军陆战队第二师指挥官弗兰克少将的关于在雷西姆农机场附近再进行一次两栖登陆报告传回了德国柏林,让在指挥部里正在关注战事进程的周天雷眼前一亮。这个小型的两栖登陆也可以称做为‘蛙跳’作战,原来是由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和太平洋舰队指挥官尼米茨在西南太平洋反攻的日军的时候共同创造的一种战术。(蛙跳战术的由来和二战的简介:众所周知,在陆战场为主宰的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双方的对抗是一场“楚河”“汉界”分明的角逐。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摧城拔寨,在指挥员的思维里,始终存在着一条明确的战线。作战双方都立足于自我之营盘逐次推进,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为了加快战争进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放弃一线平推的传统做法,跳跃前进,越岛攻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路并进,利用海军优势,避开日军的一线防御要点,攻取其战略纵深中守备较弱的岛屿,得手以后再以此为支撑继续开展进攻,从而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