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额娘,朝鲜的事情定了,您瞧着吧,日本人这个瘪吃大了呵呵,最近十几年北边就没啥事了。我从东京给您带回来的首饰和绸缎您看着还好?女子学院的事情都交给几位皇贵妃去做,您做个名誉校长就功德圆满了。”
慈安太后微笑着听唐汉明善意劝解,对皇帝亲自带北洋舰队亲自访日她是极力反对的,一国之君泛海去敌国大搞“亲善”着实让她不安了好久,后来见唐汉明兴冲冲满载而归未损一根汗毛倒是使她对自己这个“儿子”另眼相看,当年咸丰皇帝面对英法联军可是一溜烟的“巡行热河”死在了那里。亡夫之痛与火烧圆明园的悲歌一直印在她心里,再没忘记。
对于皇帝经常给她聊起的军国政事慈安太后很多时候只是谈谈微笑表示知道了,没有任何意见或是建议,对在她的理解中,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作为一条祖制流传下来,唐汉明虚岁已经十三岁而且少年老成持重,慈禧太后拉着她垂帘听政时期毕竟不符合慈安太后内心中对道德和“内廷不得干政”祖宗**的理解。
而她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咸安宫贵族女校校长兼班主任的所谓“工作”,虽然这份工作没有任何薪俸只会让她操心,例如课程的安排、备课、对学生的考核、外国课程的引进等等。但她很快乐也很欣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与自豪每天激励着四十多岁的她更加认真的对待这所全国最高级别的女校。与所有皇室带给自己的尊容富贵相比,教育工作使她活得更为真实。
搞好一座学校不一定比搞好一个国家更容易。
皇帝在大力裁撤宫内开销同时依然特旨准许户部每年给她的私房银子18万两,除了平日里补贴娘家人、赏赐下人,无所保留的全部投入了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慈安太后并不保守,眼光反而很开阔。她自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文和日文,并且尝试着把外国流行的小说和礼仪、风俗教授给那些贵族小姐们,现在纽约、伦敦、柏林一有新的教育、文学类书籍上市,隔不了几天就会出现在慈宁宫案头。更为可贵的是醇亲王嫡福晋(光绪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的妹妹)因为接触了更多的开明文化,亲自提倡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沙龙。每周在醇王府槐荫厅里,满朝四品以上官员的妻女聚集一堂欢声笑语不停。儿子搞新政,母亲必定得支持,所以慈安太后知道后第一时间在慈宁宫里也晓谕贵妇们,定期举行聚会,花枝招展的少女在母亲、姑妈的带领下济济一堂,大家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可谓相得益彰。
当然,慈安太后每次接见这些少女还有个想法――给皇帝找个合适的皇后。
慈安慈祥的看着皇帝滔滔不绝,外间的御膳整齐的摆上来。
“禀皇太后,三位皇太妃来陪同进膳。”
“叫她们进来吧。皇儿,净手,尝尝御膳房新做的熊掌。”慈安给唐汉明挽了袖子。
同治皇帝的三位妃子端庄的迈着步子进殿请安,在膳桌旁站定,唐汉明只是站起来问了声:“诸位皇太妃安好”便坐下了。清宫祖制,任何宫妃在帝后面前只能站着吃饭。
可怜的阿鲁特皇后,看到面前三位亭亭玉立尚在青春的太妃,唐汉明就感叹同治皇帝与阿鲁特氏哀婉的爱情悲剧。
瑜妃、?妃、?妃很满意现在的处境,尽自她们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媳,慈禧在位时却很少关照她们,仿佛这几个人并不存在,“黑心厨子冷菜汤,红墙黄瓦黑水沟”那几年几位花季女子(平均年龄不到18岁)着实理解了什么叫一入宫门深似海,同治皇帝宁肯出宫逛起了青楼对每天打扮花枝招展的她们也毫不在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她们只能在各自冷宫一般住所凝望着窗外的花开花谢,任无情岁月带走她们最珍贵的年华。
虽说名义上她们不是唐汉明的母亲也不能作为嫂子存在(阿鲁特皇后按礼法才是唐汉明的嫂子),然而亲政伊始便对几人厚加赏赐的唐汉明比慈禧太后对这几个先帝的未亡人确实优厚了。
十万两银子,进位皇太妃,从阴暗的角落里搬到永寿宫,唐汉明细心的慰藉了这几位“嫂子”换来的却是满宫人对他交口称赞。连慈安皇太后都说:“这孩子仁义着呢!”
所以三妃对唐汉明这个看起来像弟弟的皇帝也都尊重爱护有加。
五个人,在偌大的皇宫里,组成了一个很有气氛的“家”。
“皇额娘,咱们都革新了,您看几位太妃还站着吃饭,都让他们坐下吧。以后大家坐在一起吃。反正这宫里就咱们几个亲人。您说呢?”
唐汉明眨巴着大眼睛一说,慈安立即意识到皇帝的说法很正确,因此传旨照准。几位太妃高兴的无可无不可,赶忙谢恩。
暖意融融的大殿里,温暖的人心。由于很少跟皇帝在一起吃饭,几人都不太敢讲话,只是唐汉明跟慈安太后说笑不停。
“皇上……上,”瑜妃小声叫了声,觉得不妥,脸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