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蚰船能够设计建造成功,多亏了在槐里时召纳的京兆人颜斐(字文林,右扶风掾属,现任蒲坂丞)精于巧思,以及贾衢、卫觊招募的河东船工的协助。当我们与白波、匈奴作战时,徐陵曾经亲自指挥建成的五艘飞蚰船从蒲坂逆流而上,沿着河水、汾水到达平阳助战。虽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给白波降人和匈奴以很大的震动,后来又首先对龙门进行围攻,程银没有象汾阴侯选、北屈李堪一样跑掉,只好投降,就是因为河东水师封锁了河道。大家以前都没有见过这种怪模怪样的船只,外面看不见一个人,头尾高高翘起,尤其当他们在晨雾中行进的时候,很象一个水怪。甚至有百姓以为是水龙显身,在两岸顶礼膜拜,后来知道虚实后就称之为龙舟。徐陵因着百姓的妄言,让匠人把飞蚰船外面绘上了五彩龙纹,并在撞角的顶端装上了木刻的龙首,看起来更加威武神秘。
水师的建设,相对于陆师来,特别花钱,建立这么一支小小的水师,耗费了河东大量的钱财,光是飞蚰船的撞角和上敷的铁皮就使用了几千斤的精铁,这要打造成盔甲兵刃,至少可以装备一曲人马。而为了提高船速,我还借鉴英国战舰的经验,水下部分用铜皮包裹,这又用去了几百斤的铜,如果不是中条山产铜,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
对此,少府桥良这个杨军的大总管是心疼不已,也是十分不高兴的。因为一则自古以来北方群雄争霸很少用水师,主要是陆地争雄,二则杨军在河东安下家,桥良就不仅要负责粮秣,而且要负责通郡文武官吏的俸禄,具体就军队而言就是军饷。以前关中的时候,因为条件困难,有的饭吃就不错了,包括我在内都没有俸禄可拿,大家也都没意见,能到军队糊口保命那已经谢天谢地了,谁还敢说个不是,立即撵出去,那可能就是饿死的下场。但现在不一样,将士们很多都成了家,特别是老将士都成了军官,庄灿、高见等将领还好说,都根据战功赏赐了土地财帛,但基层军官,不发俸禄一家老小就没法过活。而通算河东文武俸禄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虽然说河东经过我们的整顿,经济有所恢复,但毕竟丧乱之余,承受这么一个巨大的负担还是很困难的,钟繇、桥良他们为了聚集钱粮费尽了心机。而建立这么一支水师,挪用了许多军饷,害的桥良拆东墙补西墙,累的焦头懒额。听徐陵说第一艘飞蚰船下水的时候,别人都在欢呼庆祝,只有桥良抚摸着船身,不停地说:这都是钱那,弄得徐陵、虞懋一干水师军官好不尴尬。
不过无论如何,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杨军总算拥有了自己的水师,虽然规模很小,但相对于周边各强敌,河东水师算是一支独秀,因为黄河两岸的群雄,包括冀州牧袁绍在内,虽然都有船只,但主要用作运输,都还没有一支专门用于水战的水师呢。
而亲兵营经过历次的战斗,人员损失不少,加上抽调军官充实各处,人员大大减少,步骑兵各剩下不到三百,经过从各营抽调和从投降的白波部众以及河东壮丁中挑选,同时杨干还专门到呼衍奴、乔达多、伊屠知牙师、须卜莫比,丘林师子五部挑选了二百匈奴骑兵充实亲兵营,很有意思,他挑选的都是匈奴奴隶,前些天回来后让我失笑不已,不过这也比较符合我的用人原则,所以没有指责。现在亲兵营又有了一千二百五十人,步兵主要由挑选的白波降兵和河东壮丁组成,骑兵由匈奴骑兵和河东骑士组成,骑兵五百,步兵七百,近卫五十,校尉仍然是杨芳,司马是弥且不真,六个屯长分别是万缧(丹阳南越族人)、翟超(射声营旧部,一直在亲兵营任职)、朱寓(胡才麾下的力士,徐晃的故人和老乡,高粱亭之战后投降徐晃,对于招抚胡才旧部贡献甚大。徐晃统率骑兵后,推荐到我这里,一起来的还有三百多名原来白波军的壮士。)、史阿(河南人,大剑师王越的亲传弟子,驻扎圉县时投军)、卢丹(郝锗骑兵队的成员)、罕若醍(湟中胡人,姚兴麾下,以前的牛辅亲兵),原来的屯长赵宣提升为高顺营军侯,虞懋担任水师副统领。而大牛也在此次整编中得到提升,去程银营当军侯了,无论如何,这么老资格的部下了。当然他这已经够慢了,许多当年比他级别低的人都发展的比他快,比如冯去疾都当上县长了。亲兵营全体都随我驻扎绛邑。
调弥且不真过来是因为李奇到徐晃麾下做司马,杨芳不善于指挥骑兵,而亲兵营骑兵必须要有人统率,杨干虽然已经当上了军侯,但的资历太浅,还没有到担任司马的份上,而且我还让他主要负责杨军检校(军中特务,负责监视各部,其身份都是隐蔽的,主要是亲兵营派出去的军官,由杨干统率。这是鉴于桐醍碌的教训,到达河东后逐渐建立的,与原绩的特务情报系统是独立的,主要负责军队这一块。)的事情,顾不过来。所以我专门从高见麾下把弥且不真(西羌义渠部,屯长)升为军侯,调来亲兵营做司马,负责统领骑兵。
弥且不真乃是西羌义渠部的人,他们的祖先就是伟大的义渠王和宣太后,兼有羌人和秦人的血统,虽然他们人数很少,却是西羌中一支比较特殊的部落。
现在的西羌各部大多是无弋爰剑的子孙,义渠部也不例外。无弋爰剑夫妻因为在秦人那里生活过,学会了农耕之法,所以他的部落不象其他羌人部落那样经常得为了生存所需食物与中原王国展开生死争斗,他们农牧并重,在湟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很快就兼并了许多部落。他的后人在湟中壮大后就开始东进扩张势力,不仅吞并了许多羌人部落,而且与秦人发生了无数次冲突,有几位秦君就是在与羌人的战斗中死亡的,秦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羌人(中国史书称之为西戎)不断战斗的历史。这种情况直到秦穆公时开始发生改变,秦穆公在国内重贤任能,鼓励耕战,不仅与关东各国激烈争夺霸权,而且使用文武两手对付羌人各部,剿灭了许多羌人部落,从此后秦国不断强大,羌人被迫从秦国边境上撤退,但只有一个羌人部落一直坚持不退,并在与秦人的战斗中屡次取胜,那就是义渠部。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到秦昭王即位时候,他因为年幼,由他的母亲宣太后主持朝政,宣太后决定舍身救国,为自己的幼子和后代除去隐患,当然也可能是宣太后年青守寡,**所使。她用自己的美色勾引义渠王到秦宫中私通,但在此过程中,感觉义渠王确实是条好汉,不禁爱上了她,不仅没有履行初衷杀死他,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弥且就是弥且不真的祖先。从此后,虽然义渠部的威胁仍然存在,但两国之间的征战少了许多,因为义渠王大多数时间都在秦宫里面陪着他的情人宣太后,而他的儿子还太小。
三十四年后,两个私通的情人都已近垂老之年,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义渠部的首领,成年后开始带兵入侵秦国各地。而秦昭王也开始任用范睢为相,排斥宣太后和他舅舅冉侯的势力,独掌朝政,对于母亲这种令人羞耻的私通行为一直十分生气,掌权后就逼迫宣太后杀掉义渠王,老太后在儿子和秦人的催促下终于忍着悲痛在自己的卧室中毒死了义渠王。
义渠王死后,秦王立即调集兵马对自己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进行了讨伐,把义渠部一直赶过了西海,从此义渠部对秦的威胁算是彻底解除,义渠部也因此衰弱,到现在经过无数次部族战争,人数已经很少了,听说好像只剩下了两千多人。
弥且不真不仅身上兼有秦人和羌人的血统,而且性格上也兼俱羌人的豪迈,秦人的坚韧,在高见麾下屡建战功,我一直都很看好这个小伙子,这次就特地调过来,本来想把钳耳莫于一起调来,最后还是作罢,当然不是怕高见有意见,问题在于亲兵营已经有神射手了,没有必要把所有优秀的射手都集中在亲兵营。
而关于史阿,他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而且长得也很普通,一点都没有我心目中那种仗剑横行天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客风范,满脸皱纹,满身风尘,说话木讷持重,看起来更像个老农民,只有展示剑术的时候才目中精光闪闪,脱胎换骨,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夫子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史阿得之矣。
在比武时他也刻意不展示自己的武艺,我以前一直都不知道圉县招兵时竟然有这么一个高手在其中,还是我在灞桥召纳的严干(字公仲,左冯翊人氏,善于击剑,现在任安邑丞)在安邑的一次饮宴上表演完剑术后说起,我才知道的。史阿从小就精于剑术,他所用的剑与众不同,长不盈尺,平常都是放在袖中。他就是使用这把短剑打败了许多剑术高手,后来游历到雒阳时向当时的第一剑术高手虎贲王越挑战,为他所击败,从而拜王越为师,成为与王越亦师亦友的亲传弟子,也因此学会了王越的剑法,并且融会贯通,创造了一套独一无二、双剑并施的剑法,右手剑长,左手剑短,右手剑阳,左手剑阴,短剑还可以脱手飞出,确是堪称武林一绝。
得知史阿投军的消息后,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我深知东汉和西汉在对待武者的问题上态度大不一样,武人的地位比文士低许多,虽然说为了防身,这个时代的文人精通武艺的不在少数,比如我麾下的严干精于剑术,卫觊精于箭术。而相对于军人,剑客在这个时代的地位更低,很多时候贵族士人们不过把他们当作百工艺人看待,即使加以利用,也认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象王越这样武艺超凡的绝世高手,还是托了许多人,拜了许多门子,说了许多软话,才在宫中谋了个虎贲侍卫的职位,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一直到死都在仕途上没有更大的发展。
在东汉这个极其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没有背景的人是很难做官和提升的。相对而言,乱世年头,军人要好点,如果能倚仗一身好武艺在战场上立下功勋,就可以加官进爵,成为士族,摆脱卑贱的出身,就象我和高见等杨军将领一样,当然如果在和平时期,那是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我们不是投在董卓军中,以我们的出身,也是根本不可能干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关西那么多人参加董卓军,可也不是偶然的啊。事后寻思,史阿之所以愿意投奔我们,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我是平民出身,相对于袁绍这样的名门大族,他到了我们这里会比较有发展前途,这一点在圉县的时候已经得到证明了,当时我麾下的将领基本都是平民出身。
本来以他这样高超的身手早都应该脱颖而出了,但一则他为人比较内敛,二则军队作战,特别是步兵方阵作战不同于江湖打斗。比武可以闪展腾挪、蹦腾跳跃,方阵对战则不行,活动空间有限,讲究的是互相之间的配合。而杨军作战的主力一直是弓弩士和骑兵。作战时都是先用弓弩把敌人战阵射的七零八落后,步兵才开始冲锋的。即使步战,也是结成严密的阵势,长矛大戟在前,刀牌手在后,长短配合,整体推进,注重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相互协同。但即使如此,史阿还是因为高超的武艺,不断立功成为队史,尤其在围攻平阳的时候,立下了巨大的功勋而知名全军。当时平阳城破后,不论士卒还是壮丁都拼命的去找李乐,想杀了李乐,建立首功,赢得重赏,象杨干、呼衍奴他们就是不顾散兵游勇,骑马直接往里面冲。史阿倚仗自己的武艺,一个人从燃烧的房顶上飞窜,最早找到李乐,使开“脱手剑”的绝技,飞出自己的短剑割下了李乐的首级,从而与那位首先攻入平阳的河东的壮丁陆浑一起建立了首功。陆浑是平阳的壮丁,他拼死作战是因为李乐强奸杀害了他的妻子,所以不顾性命的奋力作战,第一个攻上了平阳的城头,攻进平阳后他斩首十级,战后以战功被我提升为狐谷亭亭长。
史阿过来亲兵营,主要是因为杨芳的强烈建议,杨芳觉得我现在与河东内外强寇为敌,危险重重,既然我曾经向呼厨泉派出了刺客,也须防敌人派遣刺客,身边必须有史阿这样的剑术高手保护才行。听取杨芳的建议,我命令史阿在全军挑选了五十名身手矫健、精于格斗、武艺高强的士卒到亲兵营来,由他统率和教练,担任我的近卫,当然他的职务已经根据功勋提升为屯长了,亲兵们一般称他为近卫长,我闲来无事也会跟他学习一下剑术的。
而史阿的一个弟子,近卫之一就是狗蛋,也就是董亮(字文轩),他今年十五岁了,是近卫里面年龄最小的,本来以他的武艺和军功是不可能当近卫的,不过关系在这里,也算走后门吧。
狗蛋练武比较早,当我在太华山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跟着大哥与阿昌学习武艺了,经过十年不间断的练习,虽然武艺比不上阿昌,但在同龄人中间也算是出类拔萃了。今年我们对白波匈奴取得胜利后,庄灿、高见、李奇、徐晃、史阿等人的威名传遍河东内外,特别是徐晃、李奇等青年将领几乎成了河东年轻人的偶像,特别是农民和奴隶子弟奋斗的目标。加上杨军对于军功的巨额赏赐和严格规定,建立军功成了普通男子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河东男儿现在都以参军为荣,特别是如果能够有幸参加亲兵营,肯定会全家设宴庆祝,谓为荣幸。受这种社会潮流的影响,狗蛋也跟大哥闹着要过来参军,大哥大嫂当不住,就让他到我身边当个亲兵,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当然他这么大的人,也不能再喊他狗蛋了,我现在一般都喊他阿亮。每次看到他健壮的身材,唇上毛茸茸的微须,就让人不由自主生出岁月如梭,时不我待的感慨。十年的时间那,一晃就过去了,那个拖着两桶鼻涕,晚上就知道钻我和阿昌被窝的狗蛋都长的这么高了。而经常让我抱着哄的阿喻(大名宋范,字雍容)今年十三岁了,也出落成姑娘了,再过几年都该成婚了。
(注:飞云楼座落于现在的山西省万荣县城内,目前依然保存完好,是运城地区重要的旅游景观。欢迎大家去参观,一起回忆缅怀东汉末年伟大军事家杨飞的丰功伟绩。飞云楼的照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