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

骑兵大扫描(转载)(1 / 2)

萧萧骏马鸣―――战马:上天对勇士的恩赐

马几乎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佳的战斗礼物。它力气大、速度快而且温顺忠主,长背天生适合坐骑。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历史上强悍的战争机器―――骑兵诞生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道出了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位置。

英雄在马背上书写着历史,拿破仑曾经说过:男人的事业在女人的胸脯和马背上.历史也刻下了名马留下的足迹。今天的青海河曲马、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向前追溯,它们的前辈在历史上可都是战功赫赫,即光照史册的“汗血宝马”、蒙古马和“天马”。

汗血马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走山路如履平地,过大河犹如蛟龙。汉朝时,朝廷当局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曾派使者用一尊纯金造的马去换西域的优良马种大宛马,结果未成,后来还是用武力抢来了该马马种,放牧于青海一带。这种马血管外张,奔跑流汗时看似流血,故称汗血马。这些马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古马是世界名马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较高的声誉。蒙古马个头不算高大,但耐力却是全世界最好的。当年成吉思汗的大军骑跨蒙古马,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在成吉思汗的铁流中,每位骑兵拥有数匹蒙古马轮换骑乘,不要一切辎重,席地而卧,刺血而饮,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大败俄罗斯大公的联军,直抵匈牙利边境。

“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就出产良马。乌孙国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从清朝收复新疆到19世纪90年代的100多年中,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该马的良种,以供军需。清军乘骑伊犁马之后军威大振,声震八方。

露重宝刀湿―――马刀:划出了多少江山

雪亮的军刀,矫健的骏马,威武的骑士,马队在古阴山脚下纵横驰奔,卷起滚滚黄尘。骑兵最经典的斩劈技术表演开始了。在开阔地上,150米的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7个人体目标。一位骑手策马而来,在疾速奔驰中,从刀鞘中抽出马刀举过头顶,挥刀砍下。瞬间,模拟的人头滚落尘埃……这是电视剧《最后的骑兵》中的精彩一幕。

马刀是骑兵的主要兵器,很多马上得天下的王朝都是用马刀划出了江山。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后,为了增强骑兵战斗力,汉朝发明了利于砍剁、单面开刃的马刀。对匈奴以骑射为主的骑兵来说,一旦近身格斗,也只有挨宰的份。汉朝休养生息后,汉匈大战终于爆发。当时卫青任大将军,统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大漠。匈奴兵不愿放弃传统的优势骑射与汉军拔刀对砍,采取“退中打机会”的战术,不与汉军近战。卫青则出精骑直扑敌主营,攻其所必救,尔后以大军掩杀。精骑是从住在边境的汉人中选出精骑术、善格杀的壮丁组成,每战必先出动咬住敌军主将。匈奴兵只好与汉军硬扛,汉军则发挥近战优势痛歼敌军。正是有了配备马刀的优秀骑兵的支持,后来才有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始有强汉,后有盛唐。当时强大的唐骑兵高举着马刀,身体同马背成45度夹角,一路砍杀,打到中亚。对唐帝国的势力范围而言,马刀就是开路先锋。再后来,马刀一直都是骑兵的必备武器,直到后来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后我军唯一的制式骑兵军刀叫作65式骑兵军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军工厂生产并列装的。该刀的前身为抗日名将彭雪枫所设计。1941年新四军第4师组建骑兵团,战术、技术师法苏联红军骑兵,称为“红色哥萨克”。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师长彭雪枫却没有采用苏军的高加索式马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马刀,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一战中,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

快走踏清秋―――马镫:骑战升华的阶梯

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在军事装备发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还未出现高桥马鞍与马镫。没有这两件物品,骑兵无法与坐骑紧密结合,全靠双腿夹住马肚。骑兵一旦受力,很容易从马上滑落。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因此当时的骑兵都是依靠机动力进行侧面骚扰的轻骑兵,战场上真正的主力是战车和步兵。直到汉代出现高桥马鞍和马镫,骑兵才能使用刀和枪,才真正成为战场主力。最初的马镫只有单独的一个,用于帮助骑手上马。骑手上马之后,马镫就没有实际用途了。后来在原始马镫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制作出真正的马镫,就是现在大家很熟悉的双马镫。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