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煌煌大唐

第310章(2 / 2)

裴冕和张裕都惊呆了。

裴冕跟张裕交换了一个神色,这才轻声道:“殿下,您,这是担心,东面?”

张裕忽然接口,道:“这里,平卢?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裴冕和张裕两人非常奇怪,他们很好奇,李嫣为什么会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人联系到一起。

从这两人的脸上,李嫣读出了他们的疑问。再转念一想,继而了然。

是了,她怎么就忘记了。按照水晶界的史书记载,李林甫收服安禄山乃是在天宝六年,而现在不过是天宝五年!

要知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大唐始于平卢设置节度,唐皇李隆基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也就是从天宝元年开始,安禄山才开始到朝廷上奏议事,唐皇李隆基也更加宠信他。

可即便是如此,天宝五年的时候,安禄山之于大唐豪门来说,依旧只是一个新贵。即便他拜了杨玉环为义母,可在大唐高门,还有诸多的世家门阀面前,他也不过是一个小丑一样的人物罢了。这个时候,又有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人物,打开了安史之乱的魔盒,让华夏大地生灵涂炭,也让大唐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呢?

只是短短的数息,李嫣的思绪不知道跑到多少年后去了。

可是太子被构陷,还扯上了皇甫惟明,而皇甫惟明本人和他任职的河西节度使这个职位对大唐有多么的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

很快,李嫣的诸位臣僚都得到了消息,纷纷请求觐见。

当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可是事态紧急,大家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这一天,注定了是无眠之夜。

人到齐之后,作为公主府录事参军的王维第一个发言:“殿下,皇甫将军就是有再多的不是,这些年来,也是多亏了他,镇守凉州。若是他有什么事儿,只怕吐蕃事多矣!还请殿下救救皇甫将军!”

“是啊,殿下!陛下宠信李林甫,问罪皇甫将军,这根本就是自毁城墙!”

大唐人的不羁,是出了名的。

世家的高傲,也是由来已久。

虽然华夏自古以来就有替尊者隐晦、延誉的传统,可是这些年来,李隆基昏聩不堪,早已经不复他刚登基的时候励精图治的模样。其实,在私底下,早就有人说了,早知道李隆基是这样的人的话,当年就应该让宁王来坐这把龙椅。

李嫣扫过下面坐着的诸位臣下,这才慢悠悠地道:“你们认为,本宫开口,有用吗?”

“殿下!”有人忍不住道,“殿下这是还在记恨皇甫将军的和亲之策吗?”

李嫣的视线扫过去,那人浑身一震,只能低下头去。

李嫣这才慢悠悠地道:“皇甫将军支持和亲,乃是因为多年以来,徒吐蕃一直都是我大唐的心腹大患。皇甫将军,他先是边关大将,然后才是我父皇的臣子,所以,他的谏言,是基于他凉州大将兼河西节度使这个位置上的。的确,采取和亲之策,能够减少将士们的伤亡,也能够降低边关的损耗。从这一点来说,他并没错。比起边关的稳定,区区一介女子,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本宫身为大唐公主,享受着公主的荣华富贵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比起皇甫将军,李林甫才是本宫的死敌。别忘记了,就是因为他,本宫的瑛哥哥才会惨死!”

听见李嫣这么说,群臣纷纷低下头去。

李嫣道:“可问题就在这里。连乡野小民都知道,本宫的二哥死得惨、死得冤。父皇会不知道?那么简单又粗陋的陷阱,为什么本宫的三位兄弟就那么踏了进去,你们可想过?就跟这一次一样,李林甫为什么构陷太子亨,你们真的不知道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子瑛去世之后,朝廷面临着需要选新太子的现状。而李林甫,他本是武惠妃的人,所以,他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没错,按照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武惠妃提拔了李林甫,所以李林甫就不能拥立其余的皇子,不然就是忘恩负义。

可问题就在于,唐皇选择了如今的太子,李亨。而选择李亨的原因,是因为李亨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其中,年长明显是借口,真正的原因,还在仁孝恭谨这四个字上。

用政治语言翻译过来,就是老实听话。

白湛吃惊地道:“殿下,您的意思是……陛下在防备太子殿下?”

李嫣冷哼一声,道:“何止是防备三哥?只怕在父皇心中,本宫也不逞多让!你们要本宫帮皇甫将军说话,那么,你们可知道,本宫一旦开口,原本可能只是被贬谪的皇甫将军也许就要赔上身家性命了。”

“这,这怎么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的。”

“这……”

“好了,王爱卿,别忘记了,如今,我已经取代了回鹘,成了这大漠上的霸主。北至极北的冰原,西临吐谷浑和昭武九姓,东面,更是灭了奚族,与大唐的平卢镇接壤。我虽然名义上是父皇的女儿,可实际上,却已经是跟父皇平起平坐的北方霸主了。”

“可,可是,皇甫将军实在是冤枉!”

“冤枉又如何?这天底下的冤案,还少了?”

“可是殿下,若是皇甫将军出了事儿,凉州危矣!还请殿下三思!”

“还请殿下三思!”

“还请殿下三思!”

……

看着纷纷下拜的诸位臣僚,李嫣摸了摸肚子,长叹一声:

“好。本宫会给父皇上折子的。只是,还请诸位做好心理准备。”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