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锦路

第164章 诉苦(2 / 2)

“所以,下官只能将原本计划发给漕户的银子,送给了晋王殿下。”杨万里苦着脸,向着杨叔达诉着苦,“大人,殿下要银子,下官也不能推辞,毕竟这是关系到咱们未来身家性命的事,往年也不是没有这么做过,当时您也是允许的,谁曾想今年会发生水灾呢?这真的是天要亡我啊。”自从他们选择站在晋王这边开始,便意味着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从大局出发,他们首先要支持晋王在夺嫡之争中胜利,若是让太子上位,他们便完了。所以,就是晋王要再多的银子,他们也都得凑齐送去。

杨叔达听到杨万里的话,眼中更加幽沉,袖中的双手慢慢握紧,手背上已经暴起了青筋。他实在是没有想到事情比他原本想象的还要糟糕。他现在,有些后悔自己当初占早了对,选择了晋王。年年山东倾尽全力,提供了不知多少银两支持,也没见其有占上风的时候,只见年年向山东要的银子在不断的增多,真的让他有一种后悔的冲动。

不过,想着些也是惘然。当初他选择晋王也是出于全面的考虑的,晋王也是他实现自己前程的最好选择。晋王母族出身不好,与其并没有什么帮助,能给提提供帮助的只有妻族安乐侯一府,还有一些晋王自己拉拢的官员,如现任的工部尚书等。比起晋王一派的势单力薄,只能撑撑场面的阵容,太子的背后的势力就强大的太多了。先不论太子原本是嫡子,本就有一群坚持正统的人力保其的地位,其背后的母族和后族的两大家族势力庞大,太子亦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早已拉动了不少人为其效力。可也就是因为太子势力庞大,他才没有选择太子。

太子身边已经聚集了太多为其效力的人,人才济济,一二品大员都不少,又和差他一个布政使呢?他投靠太子不一定能收到其的重视,他相求的东西太子也不一定会尽心为他办妥。他今年已经不小了,能耗费的经历的时间也没有几年了,所以他才选择了晋王。晋王和太子不一样,他虽然看着在朝中如日中天,和太子一般,但是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陛下有意扶持的结果,晋王本身的实力薄弱得很,其连阁部的人手也只有安乐侯一人而已,并且,大家都知道,安乐侯的这个阁臣,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十分突出,可圈可点的政绩,本就是看在晋王的面子才给的,若不是晋王的母族何家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事情其实也轮不到安乐侯身上。安乐侯的能力并不突出,只能算得上是中上而已,比起首辅卫逊和次辅颜思却是差的太多了,所以,只要是有些途径的人,都能打听到,安乐侯在阁部并不受待见,很是被嫌弃。

而他就不一样了。他之前那么多年,都是实打实的政绩,他能从一介寒门子弟做到今天这个官职,怎么可能没有政绩?又怎么可能心中没有点数,看不明白晋王和太子之间的差距,但是他想要再进一步,想要升到内阁,就必须有人支持,投靠晋王是他最快,最好的选择。他投靠晋王,双方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他想要进入阁部,并获得话语权,这只凭他自己是不可能的,他需要晋王的支持。而晋王也需要一个能在朝中说得上话的阁臣,以此缩小他和太子之间的差距。

但是,他对晋王的其余方面当真是不如太子远矣,特别是这两年对山东的胃口已经是越来越大,这让他真的是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了。不过,这上了船的人,除非到达岸边,否则绝对下不来了。他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出了事,谁都逃不掉的。

“你也不要在这里给我哭穷。”杨叔达努力让自己平息怒火后,对着杨万里说道。他们这些人手中贪了多少银子,他不知道,但他知道觉对不会少,“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我也不说什么了,你们先拿出一部分来,分给那些漕户,让各县堵住那些漕户的嘴,不要让端王查到什么。”

“我记得山东最重要的水运枢纽应该是章县,这次受灾似乎也是章县最为严重。你先将章县漕户的嘴,免得端王查不什么。还有,现在立时派人前往章县,让周仁做好准备,堵住漕户的嘴。”

“还有,让他们不要再卖军仓中的储粮了,不然到时候大家都得死。”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