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38章(2 / 2)

一顿酒肉管饱,还给了一叠钞票,让他在村里好好表现,缺钱花来找他就成。

从那以后,他定期从那人手里领钱。

而他呢,也把村里的情况向那人透露了一二。

这一回,那人给他一个纸包,让他趁着夜里,把纸包里的粉末撒进井里。还跟

他说这是漂白剂,专门用来消毒的。

他就照着做了。

哪曾想竟是一味毒.药?

第二天,一看毒倒了一大片。

吓得他生了一场大病。

半夜里,满嘴胡话。

他媳妇起了疑心,一再逼问,才得知了真相。

可事已至此,又怕人检举。

两口子就装得跟没事人一样。

可到了与那人见面的时间,却不得不去。

而那人呢,却借此机会,杀人灭口。

这桩案子,终于告破了。

这又是一起“敌特”流动作案,在乡里制造恶性.事件,从而破坏群众的生产和

生活。同时,在基层制造恐慌情绪,打击群众们“支前”的积极性。

基于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县里、区里、还有乡镇,立即展开了肃清行动。

在每个村子里,都张贴了告示。

明文规定,从即日起,无论是镇子上还是村里,一旦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向

村公所报告。

对这起惨绝人寰的毒杀案,章存林一家也是心惊胆战的。

好些天缓不神来。

徐甜甜心想,难怪抓特务是解放初期的一大特色。

这段时期,社会上鱼龙混杂,相当混乱。外加上各地人员可以自由迁徙流动,

也造成了“敌特”活动频繁。

这么一来,在安全方面就存在着较大隐患,也为后续的户籍登记制度埋下了伏笔。

一阵打击之后,青沙河流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虎头村也从那起惨案中走了出来。

那口大水井,已清理干净,恢复了日常供水。

而村民们也化悲痛为力量,支援前线更加积极起来。

农协会长章启良,在会上大声说道:“乡亲们,这天绝不能变,这仗一定要打赢!”

妇救会也号召广大妇女们,搞起了慰问活动。

说要给前线的每一位战士都绣一只荷包,里面装上家乡的炒黄豆和麦芽糖,让

战士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这时候,章家在镇子上已经住了一段时间。

屋里的家具,也运过去了一些。

那边的宅子不大,前店后院。

前面临街有两间铺面,连着一个天井,外加两间堂屋。后面是一个小院,也有

两间堂屋,外加一间灶屋和一间东屋,还有一口压水井。

前院和后院之间,加了一道低矮的篱笆。

后院还单开了一道小门,算是分成了两份。

章存林和老伴住在前院里。

临到晚上,俩人就回老宅里住,好看着宅院。

徐甜甜和冬娃,还有凤芝、启康一起住在后院里。

安顿下来后,章存林和家人商量了一下。

打算再开一间杂货铺子。

先从启宽那边挪一些存货过来,外加上卖些自家酿制的黄酒。除此之外,还准

备就着铺面在外面架个烧饼摊子,好聚点人气。

开铺子,当然好了。

一家人自然很赞同。

徐甜甜心想,开铺子可是占人手。

到时候除了启康之外,都得忙乎起来。

按照爹的打算,老宅那边的猪羊、鸡鸭还得喂着,由她和凤芝轮流回去照应。

烧饼摊子铺开后,由婶子负责打烧饼,她俩也跟着学学。

另外,铺子里忙不开时,也得帮着站柜台,招呼顾客。

这么一来,铺子还未开张,一家人就忙了起来。

呆在村里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村里的一些杂活儿也给避开了。

徐甜甜暗暗松了口气。

对她来说,炒米、炒面、炒豆子这些都没问题。

可遇到绣荷包这样的精细活儿,可是头大。

她手脚是麻利了,可针线上还是差了点。缝个鞋垫子,做个鞋子还不显,可一

到绣花可就露了馅。

亏得婶子来了

用不着她给爹和启康做衣裳了。

否则,真得露出马脚不可。

可对启康,却不能啥都不做。于是,就抽空做了一件棉袄,把启康高兴得不

行,也未注意到针脚上有啥不同?

冬娃呢,依然喜欢粘着她。

对搬到镇子上住,更是稀罕得不行。

这天晚上睡觉前,就搂着她的脖子,咽着口水问道:“娘,以后冬娃是不是天

天都能吃热烧饼了?奶奶在铺子外面打烧饼,咱家吃烧饼是不是不要钱啊?”

冬娃的问题很多,也不知他从哪里学来的?

徐甜甜心说,来镇子上也好,冬娃马上就三岁了,也记事了。以后和村里的娃

娃一起玩耍,学嘴是难免的。

如果有人跟他说他爹的事,一定会惹出麻烦来。

现在住在镇子上,多少能避开一点。

这边的街坊,大都不认识。

倒是安静得很。

也难得有个串门的。

倒是大哥那边,不大过来。

虽然离得不太远。

她想,这恐怕是因为大嫂的缘故?

爹不知道咋的,就是看她不大顺眼,见了也没啥好脸色。

这恐怕就是欺骗的代价。

像爹这样的精明人,娶个儿媳妇还被人给骗了,这可是一生的耻辱。

这个心结,不知啥时才能解开?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