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以性

第 4章(2 / 2)

“我和眉露成了好朋友,我俩都不再孤独。我们如胶似漆,只要有可能总是形影不离,放学复习功课都在一起,有时我去她家,有时她来我家。双方的父母都不管,因为我们是同性嘛,加上我们在家长眼中都是乖女孩。眉露的性格比较内敛、含蓄,她在情感上经历的是完全的伤害,她的男友与她发生性行为之后,就彻底地抛弃了她。她则像变了一个人,看到男性就会产生恐惧的联想,甚至说过‘这辈子不会再和男人结婚’的话。我与她有相似的经历,但还没有她那么惨,可是也没什么希望了。所以我俩特别好,彼此都善待对方。与眉露的交往使我真正感觉到了被人爱护和关怀的滋味——爱不就是这样吗?两个人互相尊重、平等,付出的感情也是对等的。所以我们这样也叫爱,而且我们爱得很深很深。双方的父母都被我们感动了,当然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是友情,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我们的关系不正常,这点我清楚,恰恰因为我俩是同性。我们有的时候拥抱,刚开始并不回避同学,后来在学校有人开始说我们是同性恋,我们都没往心里去,让她们说去吧。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我们,我们也开始关注同性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在网上查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感到很刺激,也很认同,所以就开始尝试了。感觉还不错,我们之间不分谁是偏男性一方,谁是偏女性一方,因为我们两个都很有女人味,所以没有好多同性恋之间‘老公’、‘老婆’的区别。我们双方在性行为上都很平等,互相照顾,我们都是自愿的。我经常拿在枫那里得到的对比现在的感情,发现有巨大的落差——我现在的幸福是枫没有办法给予我的。

“在枫那里得不到的,在眉露这里都可以得到弥补。感情上是这样,性方面也是这样。在和枫做爱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过性高潮,但是和眉露在一起就很容易到高潮,而且是两个人一起。这种感觉既美妙又很细腻。但是温存过后,当我一个人在夜里单独面对自己时,我总觉得,那种快感带来的不安是那么强烈。关于这点我不敢对眉露说,这是我对她惟一深藏在心底的隐私。我不知道眉露对我们之间的事情特别是性行为持一种什么看法,她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只是不敢说而已?我们其实都不愿意正面接触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像鸵鸟把头藏在沙子里,不愿意面对危险。我们都认定了自己就是同性恋,但是我们又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会遭遇到什么?我心里其实很怕很怕。

“在和眉露交往的三四个月中,和枫没有来往。可是最近枫又开始和我联系了。现在枫正处于失落阶段,他很深沉地对我说,那些跟他好的女孩子,都不是真心的,有的是看上他家条件好,有的没品位,贪吃贪玩;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令他很失望。比较起来,他觉得我最好!最适合他!在这几个月中特别想我。我听了枫的这些话好感动,可是我向眉露说这件事的时候,她的反应很激烈,她从来没有跟我发过这么大的火。她反对我再接触枫,说我还会再被枫抛弃的,像枫这种男孩子根本不会珍惜感情等等。

“眉露最后哭得很伤心,她对我说:‘小义我们同病相怜,走到一起有多么不容易,没有人比我们之间更体贴更亲密更相爱。他们这些男生除了给我们带来伤害还能带来什么呢?别傻了,他们能给你的,我们彼此之间不是都得到了吗?你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我知道眉露说的有道理,可是我很矛盾,枫是我爱的人,我们在一起不会有那么多的非议,虽然家长知道了肯定会反对的;眉露是爱我的人,虽然我们是同性恋,我们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和她在一起很轻松,能感受到爱的感觉,不用像对枫付出得那么辛苦。但是如果有一天被家长知道了,那就不会是遭反对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父母肯定会愤怒,会悲痛,压根不会认同我的——其实父母伤心也是增加我内心压力的重要原因,我不愿意伤害他们。

“枫现在还不知道我和眉露之间的事情。眉露只是感觉我还在犹豫,并不知道我和枫已经恢复了交往。她说如果我不好拒绝枫,那么她会去找枫谈。眉露好像透露出一丝威胁的意味。我不想眉露插手我和枫之间的事情,但是我也害怕枫这个让我没有安全感的男孩子再一次伤害我,我也很怕伤害眉露,她对我那么好。虽然平时她经常照顾我,但是我知道她其实很脆弱,经不起再一次的伤害,我如果真的离开了她就是一种背叛,她肯定不能接受。我现在被两难的境地所困扰,没有任何心思去做别的事情,我经常感觉自己好像要窒息了,每天过得提心吊胆……”

含义说不下去了,泪水潸然而下。

案例分析

对含义家庭的分析

含义的家庭父母关系很和谐,不吵架,对含义在学业上的压力也并不大,但是从含义与枫的结识交往过程中,可以侧面地感受到,含义以前在情感上很孤独,与父母有隔阂,以至于她与枫的感情受挫,身心受到双重伤害的情况下,都没有向父母寻求帮助和保护,而是选择了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女孩子。从含义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出现问题,她的家庭不一定就是单亲,父母相敬如宾的家庭,孩子在青春期也会出现状况。

我在咨询中也碰到有些父母哭诉:“我们之间感情很好,我们不是那种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怎么还会出现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父母心理上已经习惯于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当作“自己的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父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和位置去替孩子决定,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有时候还带有强制性的辅助手段;而后者独立意识的“人”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欲望,有自己的情感要求。这些往往是家长们所忽视的。

(ww</br></br>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