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兴。。。但是】
【从没有别人这么说过啊】
【我也确实不是那种风格的。。那种几个字几个字一段的】
【不。】我回复道,【我说那种本质上的风格,不是指文笔……你的文一直把握得很快。】
* * *
我和百合子曾经在ml里,一边喝柚子茶一边把框框所有当红作者的文拿来分析过。在文艺评论等方面,她总是比我狂热得多:
“你看孙大千。”她皱着眉头说,“很多人一提到他就表示见不得他,骂他讨厌他,说他有枪手有工作室什么的。好吧,既然他都这么黑了,为什么文还是那么红?再有一样,很多人看都没看过就处处宣称他有速度没质量,这纯粹是胡扯,不要以为读者是傻子,质量不好的会有人看吗?”
“给每一个作家下短谶的话,宝宝是【少年】,糖炒栗子是【稳】,傲天是【傲】----这是名谶啊;当然你也可以用书名给他们来概括,比如张爱玲是【华美长袍里的虱子】,萨冈是【你好忧愁】,三毛是【滚滚红尘】这样的……还有别人给的评价,例如【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这类,这是自己的文谶反讽……哦,孙大千算事实谶,他的是【快】字。”
“快是什么?不仅仅是说他写得快,每天两万谁都赶不上,而是说他整个文够快。他的气氛和节奏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差分机,你可以从字里行间看见那些仪器转得哗啦哗啦响,但是你一定看不懂它是怎么运作的。”
我问她:“那我的短谶是什么?”
“你啊?”她果断横了我一眼,“我不能评价,这种看面相和占卜一样的事情朋友是算不出来的----现在我们都有无限种可能,也许只有过了一百年、两百年……不,”她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窗外,“也许我们会成为过了一两百年,旁人也无法用一个短谶来简单概括的,超越了以往所有时代偶像的人。”
我那时低头看着桌子上供客人使用的电脑。它很陈旧了,但这不妨碍我刷开框框;孙大千的页面安静地摆在ie上,这是一个古典故事,一个侦探破案类的文,类似于六扇门捕快的那种……这种推理作品对于我的头脑来说有点困难,如果不是孙大千的话我才不会去点开呢。实际上我依然丝毫不能了解它为何点击有那么高,因为我自己不喜欢所以也不能理解读者的心态----果然中国人喜欢看破案啊推理惊奇的,算传统文化的一种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