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苏茉儿姑姑,昨天晚上这报纸一出啊,那些文人都特别的热情,都在谈论这个太子的画法儿,说虽然笔锋还有些稚嫩,不太够流畅,可是画法新奇,用色大胆鲜活,都在说太子殿下是个神童,天才那。”
太皇太后笑了笑,“就这几幅画的天才了估计。他有没有安排翰林院里有画画儿好的,以后照着这个画法儿,帮你们画?”
“您老人家一猜就准。太子殿下可不就是把他写的那些小故事都让人给抄录下来,送到翰林院去,让人按照他的写法儿和画法儿,照着写写画画。可是阿茹娜担心,翰林院的官员们写出来的,是不是太子殿下的是一个意思。”
“别担心,翰林院可都是文豪大儒,状元探花,怎么也不会比太子这刚刚进学的孩子写的差喽”太皇太后尽管心里觉得自家的太子哪儿都好,可是也不能昧着良心说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文官写的不好。
“那阿茹娜就安心了。太皇太后,我昨儿拿到太子殿下写的那些童话故事,学着太子殿下的法子,找了一个南城的口技好的说书先生说了一篇,您猜怎么着?那位说书先生的场子这几天都爆棚! 今儿个京城所有的说书先生,估计都是在说这个《狗和麻雀》。”
苏茉儿姑姑来了兴趣,“太皇太后,上次太子殿下要把小李子送过来慈宁宫,您不让,说小李子公公伺候太子殿下挺好。于是太子殿下就吩咐宫里会表演“隔壁戏”的口技艺人都去跟小李子学习了。正好今儿个有空,我们宣一个来慈宁宫说书听听?”
听到是小太子的孝心,太皇太后很高兴,乐呵呵的捧场,“好,就听那个《狗和麻雀》。”
在古华夏的传统艺术中,口技是宫廷和民间都喜欢的仿声杂技,又叫口戏,相声。口技人听音指物,让听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春秋时期到魏晋时代,文雅之士都比较随性风流,大多都喜好自己钻研口戏,有乡谈,唱说,长啸,史称《啸赋》,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比如鸡鸣,犬吠,鸟叫,虎啸这些。
宋朝以来,口戏在民间更是大加发展,成了俗称“隔壁戏”的百戏之一,划分了好多流派。
宫廷里有大型庆祝活动的时候,一般都会让技艺精湛的口技人躲在幕后,把庆典活动开场时候的百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太平盛景烘托的惟妙惟肖。当然,大清宫里的大小主子们平时就比较喜好听“军旅狩猎”、“虎啸山林”“群猪争食”这些了。
殿内拉起了八尺宽的屏障,准备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口技人坐在屏障里头就这样开始了表演。